春秋时期有一位牛人,他辅佐齐桓公登上春秋第一霸主的宝座,“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当时的诸侯们指明了一条国家发展的新路;他的执政理念、治国方法启发了后来的儒法道墨等诸子百家,历经千年仍然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他就是管仲,我们熟知“管鲍之交”的故事,却对他的执政才能知之甚少。诸葛亮曾自比“管、乐”,由此看来,论谋略和治国,管仲至少不比诸葛亮差,甚至可能还强一些。
当时各国治国之才不少,但是管仲应该是第一位提出了非常系统的治国理念和原则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实干家,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带领齐国走上巅峰。春秋战国时期使国家强大的政客不少,但是能够像他这样,既通过改革强盛了国家,又能深得国君信任,还能与贵族们和谐相处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看看商鞅的下场就知道了。他对世事的洞察、对人性的把握、沟通的艺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绝对是登峰造极。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他提出了哪些比较著名的治国政策:
首先,管仲确定了治国的两个基本原则:和谐稳定,富民强国。
政治上,他强调德政治国,以民为天,以法为则,相比后世君主吹嘘的“爱民如子”,格局高大得多;
经济上,以农为本,鼓励蚕桑、养殖、打鱼等副业,宽松赋税,藏富于民,国家主要靠商业和盐铁专营充盈财政,相比后世的“愚民穷民”政策又不止高了几个档次;
民生上,鳏寡孤独皆有所养,老幼病残皆有所奉,这样的社会福利制度,几千年来一直是社会的最高理想;
军事上,广纳贤才,革新技术,建立了非常完善的赏罚、军费、建制、武器、地图等作战体系,赫赫有名的《孙子兵法》也是脱胎于此。
这些只是管仲执政时颁布的一小部分政策,但是管中窥豹,我们不得不赞叹他的政治天才。
我们可以看到,哪怕到现在21世纪,很多思想和政策仍然还在使用,要知道这中间隔了将近2700多年。这不是因为我们的社会没有进步,而是几千年前的管仲,他的某些思想高瞻远瞩到了接近于“天道”。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一些原则道理亘久不变,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会如此。
管仲出身士族,但到他这一代已经潦倒,因此除了一些家族传承下来的文化资料之外,他也和普通百姓一样操心衣食住行,想尽办法维持生计。而正因为这些经历,他在思考治国这项宏大议题的同时,逐渐清楚百姓们的痛点是什么,社会又需要怎样的制度,秩序又该如何保障。没有接受系统且前沿的教育,却凭借着努力、经验和思考,逐渐搭建自己的思想体系,而且还成功地实践了,甚至开创了许多在后世沿用千年的新的制度,单从这一点来看,不管是意志还是才智,管仲都是让我们高山仰止、自惭形秽的存在!
奇怪的是,为什么中国后来的政治理念均是以儒家经典为宗,而少有提及管仲呢?哪怕现在也是如此。过去一直听别人评价“半部论语治天下”,我总是不得其解,《论语》太过于理论化和道德化,做一个像《论语》中描述的君子就一定是掌握了治国才能,不符合君子之道就一定不能治理国家吗?那么为什么历史上沾满血腥、充斥阴谋的人同样可以成为明君呢?为什么熟读儒家经典的人中也会有像范进那样的迂腐之士?
现在慢慢经历世事,我逐渐看到了《论语》的局限性,它过于理想化,俗称“伟光正”,否认了人性的弱点,执着于追求人性纯粹的高尚,它口中的君子万中无一,管仲不是,哪怕孔子自己也算不上吧。怪不得有人评价孔子“不合时宜”,没有人能够否认《论语》中对理想道德的追求,但现实与理想的鸿沟,注定了其只会存在于理想。如果以《论语》的标准来衡量世事,我们为人处世会格外僵硬。
相比之下,管仲的处事哲学和执政理念更具备灵活性和实操性,也更贴近人性自然,要知道如果是孔子,遇到贪吃好色的齐桓公,不要说什么君臣佳话,两人绝对会闹翻。但恰恰是这一点最让我感到奇怪,既然管仲的思想更为实用,为什么几千年下来中国社会主流思想和标准都是儒家思想,而不是管仲思想呢?为什么官方推崇的是儒家经典而不是管仲的经世之学呢?中国历代最顶尖的人才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呀?
中华绵延几千年历史,迷雾重重,哪怕是穷经皓首也难以一一还原,有时真让人心里痒痒,恨不得穿越回去一探究竟。我们现在离先祖文化实在是太远了,因为陌生,所以疏离;因为疏离,所以自以为可以居高临下,看不起“古人”;因为傲慢,所以拒绝了解,无知而不自觉。
给自己先定一个小目标吧,既然产生了对管仲的好奇,不妨将《管子》加入今年的书单中吧,慢慢地看,慢慢地了解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