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想法
为考试而学习,考试也不会好,教育模式的黄金圈法则

为考试而学习,考试也不会好,教育模式的黄金圈法则

作者: 王塞 | 来源:发表于2019-09-29 11:46 被阅读0次

    1、

    Simon Sinek在著作《Start With Why》中提出了黄金圈的概念。他用三个同心圆来描述人的思维模式,从外到内依次是:做什么(what)、怎么做(how)以及为什么(why)。

    为考试而学习,考试也不会好,教育模式的黄金圈法则

    大部分人思考行动和交流的方式都是由外向内的,也就是what—how—why。这样的人关注的往往是“做什么”等外在表现,但却很少思考怎样做才能把事情做的更好?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件事的意义是什么?也就是很少思考why和how。

    黄金圈法则鼓励的思考方式,是从内向外的,也就是why—how—what。这样的思考方式从“为什么”开始,然后是如何做,最后才是做什么。

    因为,人的外在表现,是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认同的外在反映。

    只有那些把 “为什么”想清楚,从“为什么”这个中心点出发的人,才会有坚定的信念和比较恒定的方向,能找到更好的做事情的方法,并且有信念、有能力影响和改变环境,从而有更好的表现。

    其实育儿也是一个道理。

    现在的家长往往本末倒置,更加注重what,也就是孩子的成绩、时间分配等外在表现;但是却很少关心why,也就是孩子的心理状态和心智认知等这些更加内核的问题。

    比如依恋模式:爸妈爱我吗?能接纳我吗?我安全吗?我的要求能够得到满足吗?

    又如自我价值认同:我有价值吗?我的存在是合理的么?我值得被爱吗?我应该如何面对我的感受和情绪?

    再比如认知:我为什么学习,我学习的东西和我的生活有什么联系?对于我的人生有什么意义?

    再比如自主:我有选择吗?我能自己做决定吗?我可以追求自己的兴趣么?我应该顺从别人的要求么?

    2、

    这些核心模式是孩子还在懵懵懂懂之时,根据外界的反馈,对自己和外部世界所形成的一系列最重要的核心看法,这些看法慢慢成为孩子潜意识的一部分,驱动着孩子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为考试而学习,考试也不会好,教育模式的黄金圈法则

    比如依恋模式。如果在生命早期,孩子的需求能得到照看者及时而稳定的反馈,比如哭了就有人抱,饿了就有人喂,哭了有人回应,就会形成一定的安全依恋。

    或者更好一点。如果父母能够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孩子感觉到父母能够接纳和理解自己,那这样的孩子,对自我就会有较高的价值认同。

    假如一个孩子的自我价值认同比较高,她知道自己是有价值的,她不怕别人的评价,因为她知道父母是无论如何都爱自己的,那她就可以不再担心一两次考试的结果,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提升之上。

    这样的孩子对他人会更友善,并且表现出更高的创造力,有更大的意愿去探索未知环境,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有支撑的,所以相对没那么害怕犯错误,而敢于犯错误是创造力的基础。

    但假如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孩子成绩好就欢天喜地,一旦考的不好或者做错了事就对孩子冷若冰霜,那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并没有价值,自己的表现才有价值,因此他的自我价值认同就会比较低。

    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当然会更看重自己的表现,就会畏手畏脚,不敢走出舒适区向外探索,因为他害怕输,害怕批判和责罚。

    关于学习的认知也是如此。

    如果孩子认为学习等同于考试,等同于分数,那就是忽视了求知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如果学习的目标纯粹变成了应付考试,变成了服从家长,那孩子失去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习效果当然不会好。

    3、

    要影响孩子的行为,只有两个办法:要么靠操纵,也就是通过影响孩子的外在表现what达到自己的目标;要么靠感召,也就是从why开始建设孩子的精神内核。

    为考试而学习,考试也不会好,教育模式的黄金圈法则

    当今教育界的现实就是,操控成了常态。操纵手段的确能影响孩子的行为,通过让孩子刷题、上补习班,确实能让父母暂时安心。可是操纵带来的是被迫服从,消灭了孩子的自主能动性。

    操纵孩子会导致两个问题:

    首先,被塑造出来的孩子虽然会暂时领先,但后劲不足,自尊感和幸福感都较低。

    其次,不仅摧残了孩子对知识的渴求、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还可能让孩子的真正天赋被埋没。

    操纵会给孩子、包括父母,带来一个持续的结果:巨大压力。当操纵成为教育行为的主流,孩子的颓势、甚至崩溃是唯一符合逻辑的结果。

    做同一件事,不同的目的,会给孩子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也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

    吸引孩子持续前进的,不是“我是做什么的”,而是“我为什么这么做”。如果孩子对“为什么”没有清晰的认识,心理情感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就切断了心智成长的途径,也失去了自我驱动力量的来源,路也会越走越窄。

    “为什么”跟我们如何看待自身、看待世界紧密相关,是一种更为深刻持续的情感反应,这种驱动比恐惧或功利的眼光,更能保障一个人的长远发展。

    我们可以用操纵短期内影响孩子,但只有意义感召才能带来可持续发展。唯有建设好孩子的心理内核,把“为什么”弄的清楚明白,真正的正面循环才会建立起来。

    4

    why的作用太大了。认清why就代表着我们知道自己为了什么出发,代表着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为考试而学习,考试也不会好,教育模式的黄金圈法则

    不是努力没用,但是方向更重要。就好像你想要去西藏,却没有准备西藏的地图和路线,你以为只要努力走就可以了,实际上你可能永远到达不了。

    养孩子这件事情更是如此。

    不要觉得孩子的成绩就是和时间和精力投入有关。当家长对于孩子的外在表现不满意,多想一想孩子的自我认知建设的够不够?孩子是不是有健康的精神和心理状态?

    为考试而学习,考试也不会好。不要让孩子为了迎合外在的标准而失去了与自我的连接,不要为了目前的高分而放弃自然的学习和表达方式。鼓励孩子形成自己的思维认知、把自己和世界万物联系起来、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标和意义,这才是孩子长远发展的保障。

    家长都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实际上家长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还是那句话,比起天天陪孩子写作业、给孩子报补习班,家长能从why开始,引导孩子、接纳孩子,帮助孩子建设健康的心理认知,创造空间让孩子心智得到成长,这才是一个有眼界的家长应该做的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考试而学习,考试也不会好,教育模式的黄金圈法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jut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