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同事聚餐,大家纷纷猜测为了什么主题,是不是又有新高管加入了。按以前的惯例,每当有新人加入就会安排一次欢迎餐,但后来加入的人太多了,安排不过来了。
公司又一轮融资完成,对于创业阶段的公司而言,这应该是一个值得庆贺的事。席间的气氛也是很独特的,和会议的感觉相似,开场、过程和收尾都充满着仪式感。
每人依次讲述自己的故事、感受、希望和决心。从只有一张桌子、两三个人起步,把产品从零做起,直到今天成为行业的头部、资本的宠儿,是令人骄傲的成绩。
我努力开放心态,去理解每个人加入公司的初心,颇有感触,不由得想到自己加入时的思考。十个月过去,还能否记得起当时为什么会加入?当时想要坚持的东西,现在是否已经失落掉?努力回忆着,点点滴滴,也有许多被忽略的,不复想起。
年轻的伙伴,把职业生涯最好的年华交付给组织,他们飞快地在进步,期待获得超越预期的成长。而我们对这些伙伴的成长付有无限的责任,不能辜负这么多人的信任,要提供最好的平台、最多的机会给这些充满梦想的年轻人。年长的伙伴更为豁达淡泊,玩笑中表达着希望干到退休,意味深长。
聚餐是最能体现一个组织文化的场景,可以直接感受组织的沟通风格、行事习惯,甚至言谈话语、座次排位、亲疏远近,都透露很多信息。这些信息累积在一起,成为组织特有的氛围,决定着人才在组织的舒适度。比如强生的喊口号和酒文化,有人特别着迷,有人特别不喜欢。
酒文化于我而言,是可以理解,但不愿融入的存在。在翻过篇的职业历程里曾与这种文化相遇,在那样的组织里,每隔一段时间不安排一次吃吃喝喝就像少了点什么。逢餐必饮,逢饮必醉,加上德州助兴,聚餐变成冗长的社交活动。对此我极其不适应,每次总守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坚持,找各种理由提前退场。
在离开那个组织以后,一次教练课上,学员组成小组练习,我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话题,就把这个困扰提了出来。
我说:“我希望找到一个角度,改善对酒桌文化的态度。”小组的伙伴每个人向我提一个问题,而无需回答,如果问题引起内心的激荡,我就点点头说这是一个好问题。轮了两圈,只有一个问题直指人心:“当再次遇到聚餐的情景,你认为老板希望你怎么做?”
我立刻豁然开朗,作为老板当然希望我能够融入团队,并且引领气氛,而非早早退场。如果我在乎的是组织赋予的角色,就应努力扮演好。
而在“应当做”和“愿意做”之间,总是竖立着一道坚实的墙,叫做自我。太在乎真实的自我,只愿做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终于承认,我没有那么热爱那个角色,也没有那么热爱那个组织。
2021年8月19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