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日
大乘佛教的形成
初期佛教:又被称为原始佛教
Wiki:
初期佛教(英语:Early buddhism),佛教史的最初阶段,一般指从佛陀证道传教或佛灭后开始,到根本分裂后部派佛教形成之前的历史阶段,此时的教义与释迦牟尼原始的教义相去不远,被认为是最初始的佛教核心教义。现存所有佛教典籍都是第三次结集之后记载下来的,因而初期佛教主要研究对象仍是部派佛教三藏。
现代佛教研究学者,又将此时期称为原始佛教、根本佛教。这几个术语经常被混用,学者经常赋与它们不同的定义。但亦有将根本佛教一词用作佛陀传道时期,而原始佛教一词用作佛灭后100年左右的使用方法[1]。
部派佛教的时代:在佛陀去世后的一百到二百年后,由于种种不同意见,教团分成几个部派,而形成部派佛教的时代;现在的斯里兰卡及东南亚所传承的,就是其中之一的上座部系佛教。
Wiki:
上座部佛教(巴利语:थेरवाद,IAST:theravāda;梵语:स्थविरवाद sthaviravāda;僧伽罗文:ථෙරවාද theravāda),佛教宗派,现今流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地,还有一些古印度传承残存在孟加拉吉大港山区、尼泊尔连同印度米佐拉姆邦、中国云南傣族聚居区;与大乘佛教并列为现存佛教最基本的两大派别。
因其尊奉巴利三藏,以巴利语为圣典语言,因此又称巴利语系佛教、巴利佛教。因其由印度南传至锡兰与东南亚一带,又称南传佛教;与北传至中亚、东亚、藏区的北传佛教(包括汉传、藏传)相对。现今上座部佛教,源自斯里兰卡上座部分别说系赤铜鍱部大寺派传承。
大乘佛教:相对地,弘传至中国、朝鲜、日本等东亚的佛教被称为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是在纪元前后,在一些对旧有的佛教感到不满的人们所发起的新宗教运动中形成的。
对在家人说是平易的行门,而且信仰对象不单单局限在释尊,也信仰其他的佛、菩萨。例如阿弥陀佛、药师佛、弥勒菩萨等的信仰也有很大的发展。
在中国、朝鲜、日本等广受信仰的大乘经典,如般若经典《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也是在这样的运动中形成的。
印度的大乘佛教后来发展成中观、唯识等哲学,之后也形成了密教。
Wiki:
大乘(梵语:महायान,mahāyāna),亦称“大乘教”,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佛教两大教派传统(在某些分类中,则列出三大传统)之一,大乘佛教认为不发菩提心声闻乘为小乘。在某些传统中,金刚乘被认为是大乘佛教之下的一个分支,但也有将金刚乘与大乘、小乘并列,成为第三大传统的看法。
大乘佛教,立声闻、独觉和菩萨乘的三乘教法,称其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传承者是北传佛教,其中的汉传佛教流传于中国大陆、港澳地区、台湾、日本、朝鲜半岛、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晚期大乘佛教则传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为藏传佛教中的主要元素。
圣德太子
片冈山传说与圣人的多重性
之后太子说:“彼饥者非凡人,是真人也。”于是再次遣使者往探,结果坟墓内没有尸体,只留有衣物。太子命取回衣服,一如往昔般地穿着,遂有世人赞曰:“惟圣知圣也,此果其然哉。”
“圣”原本是指日本古代宗教中具灵性能力的人,而在这个传说记载中加上了中国人“圣”的观念。中国的“圣人”在儒教中指的是绝对性的帝王,佛教则是绝对者佛陀。除此之外,还加上道教的“真人”概念。已经死亡的人从墓地脱离而升天,这在道教里成为“尸解”,也是道教中成为不老不死的仙人的方法。
Wiki:
尸解,又称之为羽化、形解销化、解化、蜕解等,来自于中国道教对于灵魂的信仰。
传统道教认为修道之人在修行一定程度之后灵魂能够“脱劫飞升”,而尸解则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太子是南岳慧思转世之说
虽然亲鸾以首位公然娶妻的出家人而闻名,但令他下此决心的,一般也认为是因为得到圣德太子的神谕。
Wiki:
慧思(515~577),南北朝时高僧,俗家姓李,是河南上蔡人,世称南岳尊者、思大和尚或思禅师,中国佛教天台宗第二代祖师(以龙树菩萨为初祖,则慧思尊者为三祖)。自幼归佛乐法,心爱《法华》,曾持经入冢中读诵,读毕深受感动,对经涕泣,旋梦普贤菩萨摩顶而去,由此顶上隆起肉髻。十五出家,后参河南慧文禅师,得授观心之法,曾因慨叹虚受法岁,放身倚壁,豁然大悟,深得法华三昧。慧思尊者乃最早主张佛法之衰微即末法时期者,因而确立对阿弥陀佛与弥勒佛之信仰,既注重禅法之践行,亦注重义理之推究。
亲鸾(しんらん,1173年-1263年),日本镰仓时代初期僧侣。曾名范宴、绰空、善信、愚秃亲鸾。谥号“见真大师”。净土真宗之祖师。曾经在比叡山修行天台宗。后来投身净土宗,在源空门下学念佛他力教义,主张恶人正机。建立净土真宗。在明治维新前,净土真宗是日本唯一许可僧人可以娶妻子生孩子的佛教教派。
亲鸾师承法然,当年法然提出“善人正机说”,勉励信众只要皈信阿弥陀佛,加上行善必然得救,往生西方净土。法然表示“恶人尚且往生,何况善人”,意思就是恶人都能得救,那跟不做恶事的善人比,善人显然更能得救。阿弥陀佛连恶人都愿意拯救,更何况是善人呢?这也是净土宗的思想,需要用自己修行的力量(自力),加上佛的愿力(他力),以求得到拯救。
但是亲鸾在关东地方传教甚久,发现猎人、渔夫、屠夫与下级的武士等因从事杀生工作,依照因果论,死后应该要堕入三恶趣,就算不从事杀生,贫苦的民众连民生物资都有问题,根本无力去行修佛道,也常常为了赚钱谋生,触犯了戒律。
所以亲鸾提出了对法然“善人正机说”的反义,称作“恶人正机说”。他把法然的话反过来说,他说“善人尚且往生,况恶人耶?”,佛既然慈悲,一定愿意拯救最底层的人,尤其这些造作业障的恶人,更应该是阿弥陀佛的首先救援对象,他主张“绝对他力”,只要坚信弥陀,不管什么样的人都一定会得救。
亲鸾之后建立了净土真宗,净土真宗的僧侣不遵守以前印度的戒律,允许娶太太生孩子,寺院住持位置也由家族世袭传承。其他宗派的日本佛教出家众,在19世纪明治维新的时后,才开放了可以僧人娶妻生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