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天生都是学习家,我从不相信一个人说他不喜欢学习。只要你还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你就是在学习。当我们说讨厌学习的时候,实则是把学习仅仅理解成了考试做题,或者说考试分数。无论是考试刷题,还是考试分数,他们只是学习中的很小的一个支脉。并且我要告诉你们,考试分数只是对你的量化考核,好分数只在测定学校的成就,而不在测定你“人生的成就,学科分数对于精神活动的衡量是非常有限的,也测试不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高低。学习是一生的事,不要过于纠结分数的高低,学习是为了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行动的能力,终极目标是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现属于自己人生的意义。
学习是一场好奇心的追逐。
好奇心意味着我们对周围世界的探索、追问,映射着我们对自己已知的知识的不满足。冉云飞说过,一旦没有了好奇心,一个人就死了。好奇心不死,学习不停。想一想,我们小时候问天为啥是蓝的,我走月亮为啥也跟着走这都是好奇心的表现,正是在这好奇心的推动下,我们对围绕我们的繁杂世界了解的越来越多。在我们还没有上学时,每一个人头脑里已经装下了丰富的知识了,每个人都是小学问家。
人类灿烂文明成果几乎都源于好奇心。如果杰出的发明家可以称为“天才”的话,这“天才”首先来源于天赋的好奇心,这大概是发明家的共性。牛顿在苹果树下对常人司空见惯落地的苹果追问:为什么落地。这瞬间的好奇心,推动他去思考,结合其深厚的科学素养,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样的例子何其多,古希腊哲学假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奠定了哲学的终极问题;瓦特看沸腾的烧水壶盖子,发明蒸汽机。美国发明家凯特林的好奇心使他发明了汽车自动启动器、廉价简便电动记账机、快速干燥喷漆等等。
要有对知识的纯然热爱。
学习最忌讳问有用没用,一个总问有用没有的民族不会太仰望灿烂的星空,不会有太多新观念的产生。而正是观念在塑造我们的世界。柏拉图说:学天文学不是为了航海;而是为了唤醒灵魂——你了解天上美妙的规律,就会觉得确实有一个理性世界存在,你的理性觉醒了,你就成人了。
古希腊时期阿波罗尼,他研究的是圆锥曲线。也就是说,你把一个圆锥拿来垂直放在空间里,拿想象的平面来切它,你就得到了如下几种曲线,然后研究他们的性质:
1) 平行于底面切:圆;
2) 平行于圆锥侧面:抛物线;
3) 介于以上两者:椭圆
4) 垂直于底面:双曲线;
你这么拿一个想象的圆锥,用想象的平面,这么切那么切,你想干啥?那是大白菜,那是猪肉,那还有点意思。 那阿波罗尼的几何真的没用,但是人家就是认为这是一种幸福,这是一种对真理的追求,追求的过程就是幸福。他用纯几何的方法研究圆锥曲线,就是今人也不能出其右!
罗素曾经说过:有三种简单而又无比强烈的情感,左右了我的一生,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对人类苦难难以遏制的怜悯。对知识的渴求是罗素一生学术成就的巨大推动力,我也希望对知知识的渴求也能成为我们学习的巨大动力。
学习要自己去追求。
梁漱溟: “只有自己求来的才是真知识”不要让别人逼着催着甚至拿鞭子抽着去学,那是奴才式的学习、集中营里的学习,不是人的学习。人的学习在发自内心深处的欲望,就像我们游戏一样,没人逼迫我们,一局接一局,尽管有失败,但绝不厌烦,今天玩了明天后天还会玩。学习只有是自己去追求才会快乐,才会有成就感。想一想那些在鞭子抽打下建造出伟大工程的奴隶或劳工,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聪明才智,但很难说他们是幸福的、快乐的,有成绩感的。当你是主动渴求知识时,即使跨越千山万水,穿越荆棘荒野,你也会发现白云朵朵,清涧潺潺,因为你心里流淌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最后送大家一首诗:
你一定很讨厌寒冷,所以你睡过了整个冬天。
你一定也不喜欢炎热,所以你睡过了整个夏天。
一年又一年,你用沉睡抵抗这个世界。
但今天,我要走过繁花盛开的田埂,对你说:
花已经开好了,
请在花开时醒来。
请你在花开时节,
扬学习之帆,航向知识的天堂,
将学习进行到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