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 fy12 | 来源:发表于2020-05-23 08:19 被阅读0次

尽管是很多年前的小说,《麦田里守望者》里的霍尔顿依然可以代表十几岁的青少年。

他介于儿童和青少年之间。一方面保留者儿童时期的真诚善良同情心敏感,另一方面已经居于成人世界的门口,窥探到了其中的丑陋。

他厌恶着这些虚伪自私丑陋,却还像个孩子,无力反抗,只能无力地在心中骂骂咧咧,假装自己的强大。真实想法和妥协掩饰的行为互相冲突,他真实的自我找不到突破口,分外地觉得孤单。

霍尔顿爱着自己的弟弟,弟弟却早早因病去世了。他为此,用自己的手把自家车上的玻璃都砸碎了。他对自己的妹妹,无比喜爱,听到好听的歌觉得妹妹会喜欢,买了唱片想送给妹妹。他喜欢哥哥,却讨厌哥哥去了好莱坞。喜欢自己的邻居女孩儿,却迟迟没有行动。

任何人都能引起他的同情心,讨厌的同学,给他不及格的老师,妓女,修女,但这些人,也会让他厌烦。如同对待他自己一样,他对世界厌烦。

如果生活中我们认识霍尔顿,我们只会认为他是个愤世嫉俗令人讨厌的口吐脏话的青年。但是,当我们阅读霍尔顿的心理,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孩子。这就是霍尔顿的矛盾。

在今天的社会,我们也不敢保证,自己见到的这个人就是他表面上的这样。所以,对青少年也许应该有更多的耐心,他们正处于这个烦人世界的入口。

这本书用详细又准确地心理描写塑造了个成功的青少年的形象。尽管社会变化,已不是作者塞林格创作时的背景,但霍尔顿的心理依然会引起许多的共鸣。

塞林格最成功的作品只有这一部,也许这就是他本人。他就像霍尔顿一样,不能融于世,隐居了起来。

那些敏感的、早慧的、拒绝世俗成熟的人,都往往过得比较痛苦。比如海子、顾城、塞林格、还有很多自杀的作家。不知道这是一种坚持自我的倔强,还是无能的逃避。

王小波说: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

大多数人的人接受了这个过程,有的人拒绝了,有的人抗争了。

日本狂人北野武说:

“虽然辛苦,我还是会选择那种滚烫的人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jxk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