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惠帝(吕后儿子)二年,萧何死了,曹参听说了这个消息,告诉家人:“赶快置办行装,我将要进入国都当相国。”待了没有几天,使臣果然来了。
曹参接替萧何做汉朝的相国,萧何制定的典章制度一点没变。选拔官吏,呆板而言语钝拙、忠厚的长者,就召来任命为丞相史;说话雕琢、严酷苛刻、想竭力追求名声的官吏,就斥退赶走他。日夜无所事事,喝酒享受。
惠帝向曹参的儿子曹窋责怪相国不做事,曹窋休假的时候向父亲进言,曹参一听就怒了,用竹板打了曹窋二百下,说:“赶快入朝侍奉皇帝,天下的事不是你应当谈论的。”
到了朝拜时,惠帝责备曹参说:“为什么给曹窋处罚呢?先前是我让他劝谏你的。”曹参摘下帽子谢罪说:“陛下自己考察和高皇帝比哪一个圣明英武?”皇上说:“我怎么敢与先帝比呢!”曹参又说:“陛下看我的能力和萧何比哪一个更强?”皇上说:“你好像赶不上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正确。况且高皇帝和萧何平定天下,法令已经明确,现在陛下垂衣拱手,我这样一类人恪守职责,遵循前代之法不要丢失,不也可以吗?”惠帝说:“好,你歇着去吧。”
曹参说的很有道理,整件事情最奇怪的是:儿子曹窋劝说的时候,他为什么要往死里打呢?为什么不跟儿子讲同样的道理呢?这其中就包含着“萧规曹随”的真正原因。
首先、要对国情有正确的认识。国家初定,需要休养生息。吕后掌握权力,提倡无为而治,跟着惠帝改革,可能是要吃苦头的,儿子没看懂,老子不能跟他明说,所以需要打疼他。为惠帝挨过打,也算惠帝的人了,将来有一天,惠帝掌握了权利,我们曹家后继有人。
其次,要有自知之明和宽广的胸怀。大浪淘沙留下的开国元勋们大多智慧超群,他们制定的典章制度,自然非常实用好用。应该细心学习,然后才可以补充和完善。天下的事不是你应当谈论的,将来你可以讨论。
曹参在朝廷任丞相三年,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遵照萧何制定好的典章制度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他死后,百姓们编了一首歌谣称颂他说:“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
萧规曹随不是墨守程规,他的关键在执行。曹参不是不做事,他在选拔官吏上,有自己的标准和方法:呆板而言语钝拙、忠厚的长者,就召来任命为丞相史;说话雕琢、严酷苛刻、想竭力追求名声的官吏,就斥退赶走。做好者一条,就可终日饮酒作乐,具体的执行有这些品德忠厚的人去办就可以了。“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发过来,曹相国遵照萧何制定好的典章制度治理国家,下面的官员也一样会投其所好。
“萧规曹随”用现在的流行语讲,就是“不折腾”。每时每刻都提倡改革创新,是值得推敲和反思的。每项政策的制定到落实,都是需要时间去验证的,如果经过证明是对的,我们就要坚持;如果为创新而创新,总是认为自己比前人更高明、更智慧,不停地变更和制定出台各种政策,不断地调整工作的要求和标准,那就不是改革创新了,而是折腾。
然而,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儿,想要建功立业的心火太难扑灭,几千年的人治传统更加助长这种风气。于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总要先做几件有影响的事儿,要向火一样壮观夺目,不如此怎么显示自己的才能和胆识?到底是改革创新还是“折腾”,看时间的长短就能判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