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广健:突破才是创作的起点
名师简介
贾广健贾广健,1964年生,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天津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研究员,花鸟画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画学会理事,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原天津画院院长。天津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四个一批”文艺名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在创作实践中寻找规律
随着时代的变迁,每位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都进行着不同的探索。在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中国传统绘画和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对于前人作出的探索我们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从我的个人经历而言,无论是在求学的阶段,还是在美院教书的阶段,或是到中国国家画院工作的阶段,不论处于何种创作阶段,作为一名花鸟画画家都有很多需要破解的问题。
贾广健 百事如意 144cm×181cm 2017年回顾中国画近百年的探索历程,我们必然要面对中外绘画的对比问题。从何种角度来认识和理解这一问题,是大家在不断探讨,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为什么要思考这个问题?原因在于,通过这一问题可以找到一条中国画学习创作的内在规律,这个规律也是中外绘画随着时代不断演进的逻辑规律。它是按照怎样的轨迹从古到今一步步发展而来的?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中外绘画有着不同的内在逻辑。中国画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其自身规律、学理规范和精神内核。实际上,当我们回望明清至近现代艺术大师的作品,他们之所以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甚至能够突破时代的局限性成为花鸟画发展的探索者和先行者,进而形成花鸟画新的传统,都在于他们寻找到了这一逻辑规律。
贾广健 瓷玫瑰 2018年中国画特别是花鸟画,它的发展有内在的逻辑性。从题材上讲,它不是局限在表现某一题材,并非空洞的、简单的描摹,而是需要将外界事物借助笔墨手段来转化成一种自然的描绘。传统花鸟画并不是简单的笔墨堆叠,或者是对自然事物简单的表达,作品中间存在着多样的意义。从精神层面上讲,花鸟作品有很多寓意,是一种向真、向善、向美的精神表达。比如八大的花鸟画,他画的花、他画的鸟,都是对个人内在精神的表达,传递了他的精神追求。
艺术家要敢于打破创作模式
中国画尤其是花鸟画发展到今天面临着很多需要破解的难题。花鸟画若要在当代寻求变化和突破,首先应当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创作者所应固守的内在精神核心是什么?如果我们随意地丢掉了传统,是不是就不会面临这些问题,不需要再进行这些思考了?答案是否定的,并不是放弃传统、颠覆传统就足以解决所有问题。传统的规律需要我们去把握,应从实践中认识传统、理解传统,并不断研究并吸收传统中的精华部分。同所有传统文化门类一样,无论是传统戏曲、传统音乐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需要在传承中汲取养分,理解传统、临摹或者模仿前人的成果,在学习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和消化前人的经验,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汲取创作的营养,我认为这个过程非常重要。
贾广健 重瓣粉纸扇花写生之二 2018年有很多画家一旦形成了一种风格或者形成了一种创作模式,往往会一生保持这种风格模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的思想僵化了。然而,这种对自然的认知力、思考的活力是不能停止的,思考力一但停止了,认识力也就随之停止了,创作也就失去了活力。画家需要不断突破认知的局限,只有突破了这个局限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创作的起步。在此基础上再去思考、去创作,才能形成新的创作面貌。像齐白石、李可染这些前辈艺术家,他们的创作历程都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可以划分成不同的创作时期。他们在形成个人风格以后,并不拘泥固守这种面貌,而是在持续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消化传统,从中汲取养分,才能形成作品上的变化。
创作要回归自然、回归生活
结合我自己的创作历程来谈,我是从大写意开始入手学习花鸟画的,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基本的审美认同。在此后的创作过程中,我发现想要寻求突破,就要超越已有的认知,回归自然。亦步亦趋地跟着古人走,只能学到古人的笔墨、古人的表达方式,体会到中国画内在精神的皮毛,这是不够的。如何达到一个更高的创作层面,还是要到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运用已掌握的绘画语言表现所思、所感、所想,将对自然的感动、对自然的认识,从自然获取的独特美感,从自然体验到的独特意境,用自己的创作手段、借助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这才是创作。
贾广健 红龙吐珠 2018年画家用自己的语言表现个人化的感悟,从中发现独特的美感,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创作”。不拘泥于已有的审美认识,从中不断寻找突破,量变积累多了才能引起质变,实践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以后,作品才能实现升华。
(本文由邢行整理)
贾广健 非洲鸳鸯茉莉 2018年 贾广健 重瓣粉纸扇花 2018年 贾广健 黄花夹竹桃 2018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