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讲课真的是一种修行。
备课中偶有心得的小惊喜,讲课时候眉飞色舞自以为还不错的欢喜,思路被推翻的沮丧难过,评课时候到处都是问题的惊讶,面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深以为然却质问自己为何开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种种的情绪不断地交织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大概在这个时候有更深刻的体会吧。繁重的工作中还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时间管理成了最大的难题。甚至更多的时候不是时间管理,而是自己没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好像深入其中就少了能够跳出来审视自己的课的能力,大概是只因身在此山中吧!
最近忙于讲课,都有点“六亲不认”的感觉了。会很久都见不到孩子,偶尔见到孩子的时候,还要努力说服自己要忘记讲课,全身心的陪伴。一个不能够平衡工作与生活的语文老师,哪里会享受生活的美感,哪里会讲出有味道的语文呢?语文是写给生活的情书,是流向生活的河流,对此,我深以为然,可能最近真的是功利心太重了,忘记初心的自己有些迷失方向了,不就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吗?不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更加精彩一些吗?不就是为了让我的学生能够感受语文之美、生活之美吗?不就是为了让我的学生们对他人、对社会多一些悲悯吗?
忙碌一天回到家,开门的时候告诉自己,要微笑,不要把工作的疲倦带回家,属于自己和孩子的时间就那么两三个小时,专心的陪伴那不是一个妈妈最重要的责任吗?可能真的是因为整个人都处于透支的状态,所以还是经常忍不住发脾气,孩子们都是宽容的,三宝会提醒妈妈最近又乱发脾气了,可心会说,妈妈我们不是说了我不哭你不凶我吗?好吧好吧,接纳那个不完美的自己,慢慢来吧!修炼自己,时刻提醒自己“主人翁何在?”
二、讲课反思
讲完课之后,范老师和刘云老师给我指出了思路上的一个严重的问题,说完我的感觉是醍醐灌顶、恍然大悟、深以为然。其实这是讲课过程中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将内容总结一下。
1.眼里一定要有学生,关注学情,让学生明白你要干什么。分析“三变三打三责”学生不知道你要做什么,所以一直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导致师生之间沟通不顺畅。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主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知道我们现在是在干什么,而我的方式是用老师的引领带着学生往前走,学生不知道将要去往何处,你以为会给学生一个惊喜,但是学生仿佛是盲人被老师牵着往前走,孩子的主动性没有了,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那些思维的火花没有了,学生只是跟着老师走,按照教师预设的答案在走着。
2.敢于放手,能放得开也能收得起。可能是上公开课的次数不多,可能是不够自信,可能是对文本自己掌握的还不够,所以每次上公开课,我的问题都是提前预设好的,哪怕是一个小问题,也不敢放手,某个知识点要涉及哪些方面,要挖掘到怎样的深度都是提前预设清楚的,整个课堂完全就是跟着我的思路来的,教师要有预设,但是课堂上也一定要有生成,才会有精彩。也就是说,主问题是提前预设好的,但是主问题之下的子问题有预设,但是也要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点拨生成。
3.语文课要让学生觉得有意思、有收获。有意思的前提就是调动学生思考的主动性,你设计的问题是不是学生不用思考就可以对答如流,课堂上如果没有深度对话,只是一问一答之间的互动,那这节课学生对于文本的认识还是处于课前的水平,又谈何收获?语文老师要做的应该是学生模糊认识到但是却没有清晰的认知、或者学生根本没有思考到的问题、或者学生思考了但是也想不清楚的问题,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要想有意思的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读,尤其是人物的对话,读着读着,对于人物的理解就深刻了。
4.模仿不能只循其表象不究其根本。最近听崔老师的课,觉得上得真好啊。于是开始模仿。比如开始的教学设计中全部是齐读,但是人家的齐读都是有读前指导的,而且读的内容都是描述性的话语,没有人物的对话,而我的一通齐读给人的感觉就是乏味单调,没有意思。课堂上也是要一张一弛,张弛有度才可以让人觉得舒服,学生才不会走神。再比如对于《故乡》的内容的概括,为了方便上课,崔老师用了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概括内容,学生不会旁逸斜出,对于课堂的把握更加方便了,所以对于课堂上你究竟让学生讲些什么,或者按照什么样的思路走,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是有其目的性的。
5.备课的过程中一定要能够走出来,跟自己对话,跟自己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学生会有怎样的回答,只有如此,才能清楚的看清楚自己的课到底有什么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