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是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个飞跃期,这句话我是认同的。
今天阅读了太多的案例,每个问题的回复里,看到作者的智慧。
坚持自己带孩子的妈妈是可敬的,最近在小区散步,也经常见到两个年轻妈妈和孩子一起玩耍,这两位妈妈应该是全职带养。
刚才又见他(她)们,小男孩往前跑跌倒,两位妈妈没有表现出立刻上前帮助的行为,这点很好,如果换做是我,也会让孩子自己爬起来。
阅读中看到作者对于婚外情妈妈的态度分析是理性的,在感情问题上出了问题,它和“母女关系”没有联系。难道与另外一个男人好上了,或离婚了,“孩子妈妈”的身份就变了吗?就不会带孩子了或你不再爱孩子了吗?作者对当事人说要理清自己的思维,孩子的问题必须和婚姻问题分开来考虑,不要把两者混为一谈。
就算认为自己曾经做了“第三者”是不耻的,也不能阻碍一个母亲爱孩子的情感,经历失败的感情,但不要放弃对爱情的追求,不要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关于夫妻间教育理念的不同,尹建莉的观点是,遇到教育冲突时,第一,不要觉得是坏事,反而要珍惜,知道这是学习的机会。第二,不要让冲突一直存在,而要寻求解决,达成共识。
建议遇到观念冲突时,可以从专业书中找答案。孔子总比街头大爷强,自由意志流传了几百年的卢梭总比那个打着各名校头衔却提倡打孩子的专家强。向经典寻找答案。
这让我想到一个认中的大V说过的话,要多看传记,那些死去的伟人思想能流传到今是有道理的。
还可以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夫妻双方沟通协调无果,意见不能统一,也不是天大的问题。
而我的潜意识最近和先生的讨论,很多时候都强行想身边的人都按照自己的思想来行动。
观察孩子认同谁的观点,喜欢和谁亲近。孩子天然地会向他感觉安全和温暖的人靠拢,本能地亲近让他感觉舒适和快乐的人,不要争夺孩子的好感,而是观察孩子的自然选择,把孩子的倾向作父母行为的校正器。
提到强势,看到这一封信时,想到自己的性格,无条件的爱对他自由意志的尊重。
这两点就像尹建莉所说的,教育其实很简单,要做好但也不简单。
我对自己不满意,可能会影响育儿,所以在这段非常时间,我更多要做的是自我教育,今天下午和先生就“火锅粉事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虽然结果不一定是完美的思想结合,但我们都应该知道了接下来的相处,看到对方目前不太正确的观念,用爱和自由来滋润对方,才能让小家庭越来越好,才能在育儿的前期准备阶段打好基础。
分享一段话:家长是孩子第一个且最重要的榜样,如果家长在任何事上都想说服孩子按大人的想法来做,整天要求孩子服从自己,就教会孩子在无意识间也用同样的方法对待他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