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之于都市里的年轻人,就像一场战争。战争的结果,一种是《楚门的世界》,楚门成功了;一种是《飞跃疯人院》,麦克墨菲失败了。但是,“我试过了,不是吗?他妈的,至少老子试过了”。
我们八零九零这代人很悲催,特别是农村出来的80/90后,刚走出学校就遇上了房价暴涨,由于刚工作,进了大城市,收入并不高,而且工作压力也很大,他们或许蜗居在城中村,或许会寄宿亲戚家,条件好的可能会租个比较好一点的小区。听着老板画大饼,拿着微薄的工资,似乎城市再繁华也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内心的理想有时候也显得那么苍白。
1
说到北上广的房价,多少人不敢生孩子,甚至不敢结婚,有人说,穷,房价,是都市年轻人真正的避孕药,这句话一点都不假。
中国人爱买房,很多人说这是丈母娘经济。网上有一个段子调侃王思聪:
王思聪:我没房。丈母娘:没所谓的,我看中的是你的人,我女儿是和你结婚,又不是和房子结婚。

李思聪:我没房
丈母娘:滚!
曾经我们讨论最多的,是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后来就变成人丑就要多读书,最后到现在,是怎么能买得起一套房子。
生活就像一张网,将年轻一代人和年轻一代人的父母都牢牢地套在房子里。
前段时间,知乎上有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如何看待年轻人花光父母积蓄贷款买房现象?
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父母用尽一生的积蓄拿出养老的人给你买房,哪一天父母病倒了,你会卖了房子给父母治病么?
我突然想起一句话,你的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2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养儿防老。可是后来,这句流传千百遍的方言竟变成了养儿买房。换言之即为,一个儿子等同于一套房。
他们用二十几年如一日的节俭,身体力行的想要为你省出以后的一套房产,好像唯有这样做,才能更加心安。
你永远不知道自己走后,家里的饭菜有多凄凉。
是的,年少轻狂的你永远都不会知晓,那些没有你在的岁月里,父母有多么苛刻自己。

想起之前有句话“北上广容不下肉体,三四线容不下灵魂。我有位朋友选择了后者,因为她说这里有她的家。 虽仍日日踽踽行于街头,陌生而熟悉,心安。 有人陪我立黄昏,家中饭菜尚可温。 可以是无能,可以是逃避,但我出走半生,归来父母何在?没有梦想,仍有爹娘,椿萱并茂,妻贤子孝。 我没去过你的西雅图,你也没看过我的北京。”
很多人会觉得既然房价这么贵,那我完全可以一辈子都租房住啊,比如金星、高晓松就提倡一辈子租房啊。
但前提是你买的起,只有当你拥有过了,你才有资格说不在乎。
有底气说不买房,租房过一辈子的都是有钱人,这都是生活的真相。
金星、高晓松,他们的账户余额和社交圈子给了他们就算住一辈子酒店也拥有的底气。他们不会经历大着肚子仍然被房东赶出来的心酸,也不会经历天寒地冻在路边蹲着无处可处的无奈。更不会去纠结孩子上学安户口选学区的烦恼。
3
我们也需要看到,世界其实很大——美国人平均31岁才第一次购房,德国人42岁,比利时人37岁,欧洲拥有独立住房的人口占50%,剩下都是租房,而中国,关于租房的概念和各种政策,也已经在改变之中。尽管房价可能让你仰望到双腿发麻,但是——
思考为什么买房?买房还是租房?花多大代价去买房?恰好是我们判断自己是否具有独立思维能力,是否能建立并坚持自己的价值观、是否有力量活出自己的一次绝佳考察机会。

藉由你的选择和答案,你会知道,你究竟离活出自己,有多远的路程。
不管你愿不愿意,存了多少首付,有怎样的还贷能力,房价就在那矗立着。它不会被你改变和控制。社科院曾经发布一组数据,在4110名90后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中,自有住房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微妙改变。
尽管大多数受访者扔希望买房,但64%的受访者“不同意为了买房降低生活质量”,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如果要背上沉重房贷,宁愿不买房。
57%的受访者表示,如果给他们一笔相当于住房首付的钱,他们会选择创业或做更有成就感的事情。
不买房,也许你可以在当下就过上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有人会问以后呢?
可是如果你的当下就只能把自己拴死在一个沉重并唯一的选择里,以后你就拥有能力过上你想要的生活吗?
这是一个问题。痛苦和无力,来源于执念和别无选择。退,不是求其次,能够退一步的人,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于是可以体验到海阔天空。对自己无法控制的部分能够接纳,转而寻找其他通往幸福的路径,就能获得属于自己的平静,不能接纳,则会陷入痛苦的执着。买房如此,人生亦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