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互联网的书有很多,大概又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实战出身的人写自己的经历,无论是“硅谷教父”彼得•蒂尔的《从0到1》,还是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的《参与感》、红衣教主周鸿祎的《我的互联网方法论》、范冰的《增长黑客》以及腾讯的《社交红利》等,都是“我手写我心”的代表。
另一类是互联网专家对行业的观察总结,包括《阿里传》、《自品牌》、《人人都在晒,凭什么你出彩》、《众创时代》等等,都是“我手写我观”的代表。
这两类书的一个很大区别,就在于前者亲身参与了很多实战,他们所写的都是战斗经历,都是用切切实实的代价换来的经验,因此他们对互联网的本质看的更加透彻,在纵向维度上能了解的更加深刻。
而专家写的书都是对行业的观察,是他们所见所闻所想,或许也亲身经历了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因此很难在深度上超越从业者,只能在广度上占据一定优势,因此专家写的书,案例总是很丰富。
不过事情都有两面性,互联网从业者的书虽然更深刻,但是不免会带上更多主观色彩,倾向性更强烈;而专家则会“相对”客观一些,虽然不深入,但可以作为很好的分享案例。
金错刀这本《爆品战略》,就属于后者。
专家的特点是喜欢提炼、归类并创造概念,《爆品战略》里就根据《三体》的“黑暗森林法则”改编出了“流量黑暗森林”和“流量光明森林”两个法则,其实说白了就是“隐形成本”,这种本质上没有新意的概念会导致很多读者的反感。
这本书里提到的案例除了董明珠的格力,剩下大量的都是小米及其相关企业,如果你对互联网行业保持了一定的关注,你对这些案例和从中得出的观点都不会陌生,互联网从业者估计看了会更加无感。
《爆品战略》里最有价值的干货一共有两点,一个是爆品研发的“金三角法则”,另一个是爆品战略的实践形式。
爆品研发“金三角法则”
金错刀在书里用了三个小章节详细地解释了这三个法则分别是怎么回事,可能他考虑的是外行人的阅读感受更多一些,因为整个篇章用三句话就能说明白了。
痛点(原因):用户最想改变或最渴望拥有什么?
尖叫点(手段):怎么超越用户期待?
爆点(结果):核心族群+参与感+事件引爆口碑
爆品战略
打造一个爆品是每一个企业的目标,但是知易行难,很多道理普通人都知道,更何况精明的商人呢,最难的就是转变观念,“知道”和“懂得”是两回事,“懂得”和“执行”又是两回事。虽然金错刀依然用了几个小章节去解释,但说白了也还是两句话。
互联网:免费 + 高频
传统企业:学会“自宫”+ 性价比
免费和性价比,打的都是价格战,而这是一把双刃剑,打好了,像滴滴和UBER这种,可以教育整个市场;打不好,双方“金尽人亡”。
很多年以来,多数人(甚至包括互联网从业者)都认为互联网最大的本质是“共享”,是“免费”,其实都错了,免费和共享都是形式,互联网的本质是“方便”。
天下根本没有免费的午餐,共享的目的是为了吸引你收费,免费的目的也是。互联网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新的获取渠道,无论是知识、社交还是生意,你都可以用更方便的形式去参与去获得。
对于以快速更迭为特质的互联网行业来说,现在才出《爆品战略》有些过时了,它的最佳面世时间应该在3-4年前,那时候雷军刚提出“专注、极致、口碑、快”这个互联网七字诀,而金错刀跟雷军关系应该也不错,正好可以借东风。
金错刀的爆品战略,本质上就是雷军提出的“专注、极致、口碑、快”这互联网思维7字方针,当时雷布斯自己是这么解读的:
专注:核心就是少,少就是多。
极致:做最好的产品,做到极限。
口碑:比用户想象的还要好。
快:速度更迭才能抢占机会。
怎么样,是不是很眼熟,跟金错刀的爆品战略金三角法则如出一辙,所以说这本书没有新观点,只是一个案例整理总结,或许对那些不了解互联网的人有一定帮助。
没有新意,不代表内容没有价值。实际上,如果你仔细琢磨琢磨,互联网思维7字诀对每个企业甚至每个人来说,都非常有参考意义。
专注是做任何事的前提,多元化并不适合多数企业。
极致是标准,3分心做3件事和10分心做1件事,效果肯定不一样。
口碑是结果,做到了专注和极致,口碑是水到渠成的事。
快,是唯一需要慎重考虑的事,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或许合适,对于想实践互联网思维的传统企业,快不一定是件好事,尤其是当下多数企业都讲究“匠心”,快意味着工业化和流水线作业,不一定能给品牌带来溢价。
既然传授爆品的秘诀,那么这本书有没有以身作则,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爆品呢?对比下面的思维导图可以看出,它没有满足爆品研发的“金三角法则”,反而掉入了爆品三大陷阱:不锋利、不极致。
可见,讲道理总是容易的,事实践起来太难了。
《爆品战略》全书思维导图 关注公众号有机会获得赠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