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说文】读《显微镜下的大明》,仿佛听见历史的一声轻叹

【说文】读《显微镜下的大明》,仿佛听见历史的一声轻叹

作者: 朴谷 | 来源:发表于2023-05-13 23:47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显微镜下的大明》是由一个又一个明朝基层的事件组成的,这其中,最想和大家分享的,便是黄册库的故事。不过开始之前,先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一、为什么弱小的刘邦可以击败强大的项羽?

公元前206年9月,刘邦先项羽一步,入咸阳,于函谷关设兵。被项羽知晓,怒而攻之,紧接着就是家喻户晓的鸿门宴。随后发生的事,大家也都很熟悉了,刘邦被分封到了当时群山险阻,瘴疠横行的蜀地,几乎可以说是被发配过去养老了。

但是后来,天下局势却开始风云翻覆。刘邦从那么一个偏远荒凉的地方,出兵关中,随后一点点如蚕食般将当时整个华夏最能打的战神,项羽,生生逼死在了乌江边。

凭什么?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往往会归功于用兵如神的韩信,归功于运筹帷幄的张良,却常常忽视萧何,忘记这个人在汉初三杰中,其实是排在其他二位之上的。很多时候我们想起他,也不过想起“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些典故。

但实际上,没有萧何的后勤保障,汉军一些经典的如暗度陈仓、背水一战等军事行动,都完全不可能施展开来。

那么,萧何具体做了什么?

时间回到入咸阳时,就在刘邦和一众父老沉醉在富丽堂皇的宫殿里,对琳琅满目的珍宝爱不释手时,萧何带人径直前往丞相御史府,将其中的档案一一分门别类、打包带走。这些档案包括秦朝版图内的山川河流,各地的人口赋税。

对行政没什么概念的我们,可能不了解掌握了这些信息对刘邦势力意味着什么。它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方的作战动员能力:能够有多少人参战、可以提供多少粮食等等。萧丞相的档案库,就像一张深深扎根于每一寸土地上的大网,可以源源不断地从当地汲取养分,供给壮大军队。

于是我们能在楚汉争霸中看到很有意思的现象:虽然刘邦被屡次打得丢盔弃甲、找不着北,但军队却能越打越多,最后形成十面埋伏之势;同样,项羽虽然有万夫莫敌之勇,几乎可以说是百战百胜,但就是没有萧何这样一个可以统筹大数据库的肱股之臣,导致他虽然胜得多,到后期兵却越来越少,最后垓下之围,四面楚歌,自刎而亡。

之所以花这么多笔墨来写萧何对汉家打天下时作出的贡献,就是为了把封建王朝中档案信息、人口户籍的必要性深深地植入大家的脑中。因为朱元璋的黄册库,就是这样的一个系统。

二、朱元璋的愿景——天下透明

我们所要讨论的黄册,就是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时候创造的一个人口信息摸查体系。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一个掌控欲非常强的皇帝,自他开始,皇帝的中央集权在明清两朝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而对于人口的信息,他自然是希望可以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用《显微镜下的大明》的原话来说,就是“天下透明”。

元末明初,时局动荡,各地军阀割据。好不容易挨到了洪武早期,天下初定,朱元璋与民休息,先用一套叫做户帖制的制度大概摸了一下底儿,虽然暂行得效果不错,却不是很详细。

但朱元璋怎么可能只满足于大概摸底,他要的可是“天下透明”!洪武四年,朱元璋将已经在湖州悄悄试运行了一段时间的里甲制推行到了全国。

所谓里甲,就是十户人家为一甲,十一甲为一里。里、甲之中,分别用富裕程度选出里长、甲首。每十年为一轮,也就是说这两个职位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一里一甲中每一户人家都有机会当上。

一个王朝的资源和劳动力都是从哪儿来的呢?自然是赋税和徭役,朱元璋的希望是,有了里甲制里轮换的概念,赋税和徭役可以以一种更加公平的方式均摊到每一个人的身上,并且仍然能够让国家机器最大程度上地榨取每个人的潜力。

同时,百姓为了当选里长、甲首,里甲里的户口存在着相互竞争的关系,于是他们相互提防,这么做的本意是为了杜绝地方势力抱团而欺压小民的事情发生。

黄册,就是让军人们去挨家挨户地了解情况,一家几口人,家中几亩田,薄田还是肥田,统计出来,再和他们家属于哪一里的哪一甲,哪一年需要他们轮值服役,这些信息登记好,再抄送给乡、县、府,留作备案,最后一份,送往南京后湖,也就是今天的玄武湖。

如此,以后哪一年,谁需要交多少税,需要履行什么义务,在后湖都能查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民间若是产生什么田产纠纷,查查黄册,也能一目了然。

第一批黄册制造完成,朱元璋很是满意,于是传令下去:从洪武四年开始,黄册每十年一造,要把大家的信息掌握得清清楚楚,确保皇权的意志能够贯彻到大明版图的每个角落。

想必这时的朱元璋,欣赏着在自己的设计下诞生的庞大的户籍系统,心中别提有多踏实多自豪了。我要是他,肯定早就在脑子中做着千秋万代的大梦了。

只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三、繁荣性崩塌

黄册系统的崩塌指的倒不是那些册子本身的损毁(虽然到后期确实损毁得差不多了),而是在各方势力的博弈拉扯之下,这个体系一点点地从一个让掌权者了解各地民情,确保公平的工具,逐渐崩塌成了一条吮吸民脂民膏的蠹虫。

黄册库的运转从一开始其实就是存在一定问题的。看管整理黄册的国子监监生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恶劣。为了保护册籍的安全性,后湖的岛上一星火都不能点,夜不掌灯、夏不燃香、冬不生炉,再加上湖面上湿气很重,监生们在这种环境下,十者病其九,苦不堪言。

为了保持绝对的机密,每十天只有两天可以过湖,也就是岛上和岸上通过官船进行人员往来。有一位领头的官员,很不幸地病故在岛上。就算是这种情况下,铁律也不能破坏,遗体必须要等到十天中规定的一或者六天才能下岛。如此严苛不近人情的岗位,世所罕有。

按理说这种苦差事应该能够捞不少油水吧?对不起,这是监生们的义务劳动,没有任何酬劳。朱元璋在管理整个黄册系统的费用,竟然没有单独列出一项明文规定,而是一拍脑袋,让帝国的其他部门协同支援,但是效果微乎其微,黄册库很快就到了收支不平衡的地步了。

黄册本来的目的就是帮助皇帝掌握各地的信息,让升斗小民和执政者之间不会再受官吏运作隐瞒之苦。这自然而然就触碰到了地方上乡绅豪族的利益,而朝堂上的衮衮诸公,又有几个不是从名门望族里乘风直上的呢?又有几个是真正的“草根”呢?

大家可以静下来,再想一想。想明白了其中的利害关系,自然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朝廷中的其他部门不愿意主动去伸手援助黄册库了吧。他们才巴不得这件事办不利索,皇帝无法知道自己的家族需要缴多少税,参加多重的徭役呢!就算没有成心阻挠,也会在需要援助的黄册库的时候表现出一副消极怠惰的样子。

黄册库到了明朝中期,终于是入不敷出。不得已,向皇上申请了一条狠招:如果以后核查出来地方的数据有造假、纰漏,那么就要对相关的负责人罚钱。

乍一看,这条规定合情合理,既能杜绝错误,又能为黄册库增加收入,让其不要再那么捉襟见肘了。可惜,这一条规则的制定者,偏偏低估了人性的复杂。

人性本贪,当黄册库里的人知道揪出错误可以多出收益来的话,那他们是希望错误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又怎么能保证他们不会做一些手脚,没有错误也变成有错误?

很快,监生们便从中尝到了甜头,通过拼命揪错,让白花花的银子源源不断地向黄册库。

而先前不肯施以援手的各个部门,这时候反倒似嗅到血腥气的野狼,围住这条利益链,纷纷扑了上来,也想从中分一杯羹。

经过层层的盘剥克扣,黄册库的人员们逐渐发现,虽然罚款的数额越来越多,但是自己根本拿不到应该得的罚款。

马伯庸把这一条利益链比作一条长长的牛尾巴,牛虻闻到了血味儿,纷纷叮了上来,大快朵颐。然而大明,这头可怜的老牛,却一天天瘦瘪了下去。

大家看上去都有钱拿,一派欣欣向荣。实际上,整个黄册体系却不能再精确记录户籍的状况,反而成为压榨百姓的又一重担,这就是所谓的繁荣性崩塌。

四、朴谷读史说

看着黄册库起起伏伏,就仿佛在检视着大明的基层民生。当库中黄册数据准确,纸张合规时,可以看出皇帝的恩威之重,天下莫不敢尽心尽力;当库中的信息已经混乱,黄册质量堪忧时,可以察觉出地方行政的黑暗与不力。黄册库的渐渐腐朽,见证着大明王朝一步步地滑向深渊。1644年,这个记载着大明两百七十多年风风雨雨的黄册库,终于在满清的铁蹄下沦为了王朝的陪葬品。

网络上,不难听到这样的声音:细看朱元璋的这个黄册库,其实就是个不讨好的工程,费时费力,最后让整个大明江山都为了他的控制欲买了单。

乍一听,似乎有点道理,但是稍微思考一下,便能发现其中的问题。黄册系统的崩坏只是表征,而内里反映的是王朝后期的主上昏庸、下官奸佞。而说黄册库本身的糟糕导致了大明的江河日下,却是一种因果倒置。

客观来说,黄册库是一项很伟大的工程,从公元1368年到1644年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几乎是每个人的名字和信息,都一五一十地留存在这个庞大的档案库里。在信息技术革命前,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户籍系统可以与之媲美;

但是它对统治者的执行力要求非常高,他们必须要有足够的智慧在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斡旋,以维持整个系统的运转。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明朝的皇帝们逐渐变得不靠谱,这个系统的弊病也不分巨细地暴露在了阳光之下。

如果换一个系统,情况会更好吗?我想答案也并非肯定的。

汉朝,这个生长在封建帝制初期的王朝,和明朝一样,也是一个草民开局,也是接手了前朝的烂摊子。它的统治者选择让渡相当大一部分权力给地方。虽然这样可以避免明朝后期遇到的一些问题,但是我们也看到,汉家天下最后也葬送在了另一种乱象——诸侯割据中。

兴旺有定,盛衰无凭。从来就没有一种统治方法能够保证一个王朝长治久安、永世升平。历史像个顽皮的老人,一遍遍地捉弄着一个个想在他的面前走过千秋万代的开国帝君。

有句话说:“我们唯一能从历史中学到的,就是我们什么都无法学到。”

饶是如此,那么多通晓历史的先贤大哲,仍然告诉我们“读史使人明智”。或许,历史想教我们的,从来不是生搬一套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那种明了世事无常、淡看风云沉浮的智慧吧。

相关文章

  • 历史押韵,人性不变

    读《显微镜下的大明》有感。 读历史,不是为了了解特定时期、特定人物发生了什么;而是要把自己代入历史场景中,考问自己...

  • 《显微镜下的大明》,于细微处读懂真正的古代中国

    《显微镜下的大明》我通读了两遍,读完颇有些感慨。涉及明代历史的书我也读了好一些,《显微镜下的大明》这本书的视角是比...

  • 读《显微镜下的大明》

    拜读过几本亲王的书,早已沦为他的拥趸。年初他的新书《显微镜下的大明》上市,便蠢蠢欲读之。适逢清明小长假,大好春光正...

  • 显微镜下的大明——非学术的历史

    显微镜下的大明 最近一直在啃一本书,马伯庸先生的《显微镜下的大明》。 开篇马先生就说 了,他是一位作者,不是历史学...

  • 【东写西读】显微镜下的大明

    这本《显微镜下的大明》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是好到出乎意料。 普通人欠缺读历史文献的能力。有时候我拿起《宋史》《明史...

  • 一个学霸引发的骚乱

    【0203我在悦读】Unknown 书名:《显微镜下的大明——大明万历初年的徽州丝绢案纷争》作者:马伯庸篇目:全文...

  • 读《显微镜下的大明》后感

    经某学术公众号推荐,说《显微镜下的大明》能够代表一种严谨和证据充沛的学术态度,隧读之。今日(2019.06.17)...

  • 读《显微镜下的大明》有感

    最近看了朋友圈圈友推荐的马伯庸写的《显微镜下的大明》,感触良多。 首先这个书名就感觉挺好的。“显微镜下的大明”,直...

  • 《古董局中局》真是精彩!

    看过马伯庸写的《显微镜下的大明》,很是佩服马亲王能够写出如此严谨而有趣的明朝历史科普文。这次在读书软件上看到他写的...

  • 《显微镜下的大明》

    你好,这里是小二书斋。 又见面了!今天我给你带来的是——《显微镜下的大明》。 本书的作者是有“鬼才”之称的马伯庸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说文】读《显微镜下的大明》,仿佛听见历史的一声轻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kgu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