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现在价值好几万一个,你现在羡慕5年前,8年前那些买比特币的人,但是你知道吗?实际上早在25年前就已经出现了比特币的雏形。近期看了比特币的白皮书参考文献,发现比特币的出现是必然,而不是偶然,为什么这么说呢?看下面一步步介绍:
【白皮书参考文献第一篇】
早在1983年的时候,在比特币出现的25年前,这篇文章就是加密货币的灵魂先导,在文章中W.Dai就阐明了目前存在的所有加密货币体系的本质:“在该体系中,那些无法追踪的数字化匿名地址能够相互交易,无需外部协助就可以执行他们之间的合同”。这实际上就有一定智能合约的感觉了。
只是在1998年因为网络下载、在线看视频等需求而快速发展起来的P2P技术还没有大规模应用。另外一个重要的加密技术-哈希算法,还没有在加密货币领域引起注意。所以Wei Dai虽然提出了分布式广播渠道和工作量计算的概念,但解决方案不够完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1998年Wei Dai的思维是相当的超前,只是还没有能力创造出我们现在看到的比特币。
【第二篇】
第二篇参考文献是“Design of a secure timestamping service with minimal trust requirements”,就是我们要设计一个安全的时间戳服务,需要最小的信任。一般设计时间戳就是为了防伪,就是为了解决一个信任的问题。这篇文章是比特币中非常重要的技术实现,也就是时间戳这一块,它讲述的是比利时timestamp的时间戳体系。
【第三篇】
这篇文章是1991年发表在Journal of Cryptology上面的,这个期刊大家注意可了不得了,不是普通的期刊。每年就4期,每期四五篇论文,全年只发表20篇论文,都是比较长的论文。一般都是计算机界的大牛,密码学界的领军人物之类的人投稿,和一些顶级学术会议的推荐的稿件,在这上面有可能会发表。从投稿到录用发表,一般都需要花费2-4年的时间。所以大家大概知道这篇沉甸甸的文章重量有多大了。
这时候已经锁定了,怎么给数字文档加上时间戳。我们都知道,比特币的世界是一个数字的世界,所以这一块明显已经更深入、更具体的要解决问题了。这篇技术的文档,它电子文件署名,它的日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一定要防止文件是被伪造或者串改的。
【第四篇】
这篇论文发表于1993年,在纽约举行的通庆安全和计算机科学方法研讨会上的两位作者(数字时间戳里面的超级大牛)。我们发现又有了新的进展,标题是:“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and reliability of digital time-stamping”-提升数字时间戳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这已经进入到了性能的阶段,不光是说解决方案和可行性的问题,这同样是一篇关于时间戳如何应用到数字签名的一个实现方案。用基于二进制数的算法,鉴定带有数字时间戳的文件的真实性,实现了验证需求呈指数级别增长时,如何减少验证时间戳证书所需要的存储和计算资源。
【第五篇】
这一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前一篇文章的作者—S.Haber,是1997年国际计算机学会的计算机和通讯安全论文集中收集的一篇非常核心的论文。这一篇主要解释的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叫“哈希”了。所以我们会发现,时间戳处理完了,接下来的论文又开始来解决“哈希”的问题。
所以到此可以看出,中本聪先生相当于要站到巨人的肩膀上,把他关于哈希算法的一套东西学习过来,用在我们比特币时间戳处理上面。
【第六篇】
紧接着下面,参考文献六,哈希算法拿过来了。我们肯定还要先有应用,然后在应用的基础上,肯定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要解决。比如哈希算法虽然很完美,但是依然会被攻击啊,所以参考文献六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哈希现金的创始人-Adam Back,文章发表于2002年,是对哈希现金应用领域的进一步拓展。1997年Adam Back首次发明了哈希现金机制,并且很快的就被应用到网络安全的很多领域。哈希现金的创始人Adam Back,也是比特币隔离见证的主要支持者,今天仍然致力于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
【第七篇】
“Protocols for public key cryptosystems”,这篇文章就开始讲公钥密码的协议了。这篇文章是充分利用了公钥密码特制的新密码协议,并且它不断的完善,本文主要比较了几种关乎公钥分配以及数字签名的协议与传统方案进行对比。这篇文章是在1980年,美国安全与保密研讨会上发表的文章。
【第八篇】
An introduction to probability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1957.这篇文章作者叫W.Feller。这个是发表于1957年的概率论及其应用的一些介绍。
【总结】
数字货币的诞生历程,其实我们会发现原来中本聪走到现在,比特币出现了它的第一数字货币这样的一个高位,也算是一种成功。但是这并不是事件的开始,其实这整个历程就像我们扣人心弦的橄榄球进攻,在Chaum,戴伟等明星球员的冲刺下,每一次冲阵都前进了那么一段距离,但离达阵总还差那么一丁点儿。
最后的拦路虎都是“双重支付”的问题。而双重支付的阴云,在数字货币诞生的时候就开始了,且始终是挥之不去。其实解决办法是现成的,就是亚当·拜克(Adam Back)在1997年发明的哈希现金算法机制。但是当时的问题是什么?大家没有想到把它往数字货币这边去用。当时都被大材小用了,都用来限制垃圾邮件,你给我发垃圾有限,我拒绝接收它。这是什么感觉?另一个球场正在进行着田径接力赛,并没有引起橄榄球场的注意,所以就导致这个事件延后了。
然后又在一九九几年(具体时间不详),有一个叫Hal Finney的人,接过拜克的接力棒,将哈希现金算法改进为“可复用的工作量验证”-简称RPOW。他的研究又是基于达利亚·马凯(Dahlia Malkhi)与米迦勒·瑞特(Michael Reiter)的学术成果:拜占庭容错机制。
所以结合前面几篇参考文献中,各位大牛的的研究成果,大家有一个什么感觉?你会发现比特币白皮书需要的很多技术,其实早已成熟了。而最终它是终于由中本聪在2008年冲到了终点,将球投进了对方的球篮里。他把RPOW(可复用工作量验证)引入了加密货币里。就像博尔特跑进了橄榄球赛场,一下子发挥出了巨大的威力,比特币就诞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