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文君在司马相如捉襟见肘的时候与他私奔,为生活当过卖酒娘子,然后司马被武帝召去皇宫,卓文君等了他5年,等来的是司马的一纸休书,卓讽刺他的无情勾起了司马的良心,结果司马说不休的话要允许我纳妾,纳妾在当时是很正常的情况,卓文君却愤怒了,写了封诀别信就是著名的《白头吟》,司马就觉得自己很渣,然后不再纳妾了。
田小娥被陆子霖强奸之后选择了和陆合作然后去勾引别人,电视剧里塑造优秀的反派总是有一个被虐的童年然后去伤害别人。
人生的关键选择是由人格决定的,是什么影响了人格的形成呢?人说本性难移,难移的本性就是冥冥注定,所以田小娥不能也想不到去检举强奸她的人,因为她觉得自己二婚的人生事迹只会让别人觉得是她勾引了陆子霖,她觉得别人都想睡她,拥有被虐童年的反派记忆里都是玻璃渣子所以也无法善待别人。那么,在面对强大的外部环境侵蚀时,人只能活在片面的人格潜意识里吗?
是什么塑造了一个人的人格?
追本溯源。我们可以回到出生的时候,很明显,人格的第一个影响因素就是基因,当我们生下来,人与人所处的地点不一样,所以地理环境也会影响人格,见到的人也不一样,你的父母,他的父母,你的亲戚,他的亲戚,你的接生婆,他的接生婆,所以遇到的人也会影响人格,慢慢的我们长大了,和邻居去了不同的小学,所以教育也会影响人格,我们与外国人的思想差异是很大的,因为我们处于不同的文化,所有女人都裹脚的时候,不裹脚的女人是嫁不出去然后被孤立的,裹脚不正确,但它是一种文化,文化塑造了我们接触到的人,我们什么也不懂的时候,是父母在教我们,而父母的人格也是文化的产物,文化同时决定了教育的主要方向,它也影响着一片土地。
影响人格的五个因素里:基因,地理环境,人,教育,文化。地理、人、教育可以说都是文化的产物。如此,我们的人格一旦形成就真的再也改变不了了吗?如果这样,努力还有什么意义,我们所做的决定,都被潜意识操纵着。
我觉得并非如此,因为文化影响着人,但也是人在塑造文化。孔子深谙人的本性知道人有钱就变坏,没钱就造反,所以极力提倡富而好礼,安贫乐道,但儒家只是百家中的一支,国君都在寻找治国之道,而当时,武力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从春秋到大秦的几百年里,大家都尚武,孔子颠沛一生,到死也没看到自己的学说发扬光大。
尼采知道满口的仁义道德只会限制人的发展和创新力,所以极力呼吁超越,他先被孤立,接着被革职,最后抱着马哭,他疯了,然后死了。
碌碌凡尘,乏善可陈。总有些用血铺路的殉道者,为亿万群众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迎来文化的大变革。然而拥有强烈的自我认知并勇敢坚守的人凤毛麟角,我们怎样才能逃出潜意识的牢笼,从而打破命运的枷锁?
当我们从学校走出来,我们几乎不再学习,我们接触到的人除了同事就是客户,我们所处的地点除了公司就是家,我们如何谈改变人格呢?
人活到18岁就死了,这并非虚言,因为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我们用重复的动作完成所有命定的结局,除非,有殉道者改变了外部环境,而我们恰巧站在了风口上,但难过的是,期待改变却害怕改变的我们往往并不接受改变,我们最后又在烂大街的相似中,沦为了沉默的一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