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日,儿童节。清晨六时左右,我又是一觉睡到自然醒。或许我习惯了台地上的生活,其实确切地说,我真的已喜欢上这台地的自然和生活环境。
换上晨跑行装,戴上手环,推门而出,迈开步子,在台地上那条熟悉的公路上慢跑而去,呼吸着台地上那晨风带来的清新,迎接新的一天。
我每天早上晨跑的十公里距离,两旁是一排排银杏树,高矮不一,但齐整划一,或两三米,或五六米,错落有序。银杏树背后的山野里,便是苗家人稻田或种经济作物的沃土山地。
稻田或是沿着山包造成一级一级的梯田,或在一片平地上,你家一块我家一块,村民筑着田坎当界线。农历的五月,苗家人已把大部分稻田梨好,除了几丘还没收割的油菜田。
梨好的稻田,蓄满着清且亮的水。这里的稻田周围,一般都有或大或小的泉水。泉水的源头,是从群山林间深出而来,大雨后汇集储备在深土里,然后顺着高处往下流,便成泉水。
苗家人的稻田之水全是靠这些大大小小泉水供应着。这群山里的泉水多,水资源丰富,所在台地上这些稻田如若不是长时间的干旱,这里是不会因为缺水而影响秧苗的成长。
稻田里的水清澈透亮,黑色小蝌蚪随处可见,这里一堆,那里一堆。待到苗家人插秧时节,它们就兑变成一条条青蛙,在稻田捉虫叫唤,大山里便会蛙声一片,和着林间雀鸟之鸣,把沉静的大山带入夏日的热闹。
如若你再仔细一看,在这稻田里,一定会发现这里一颗,那里一颗,或大或小的田螺,张开大大的壳,似乎在贪婪吮吸着田里的美味。
苗家的女人和孩子,便会在这晨间里,挽起裤筒,露出白白的腿,然后赤着脚,踩进松软泥土的田里,一个一个把田螺捡起来,放入背着的竹背篓里。这些捡来的田螺,或带回去,同家人一家享用,或背到小镇都售卖给开饭馆的老板,或卖给镇政府的食堂或干部。
在半路上一片田野里,我看见五六个背着小背篓的孩子,已经赤脚踩入田中。一两个在这丘,三两个在那丘,一会弯腰俯身捡起田螺,一会直起小腰板,把捡来的田螺扔进身上的背篓里。
这也是我儿时的家常旧事,看着他们在田里叫得欢,我也情不自禁走到田坎上凑热门。一个十一二岁的女孩,已经捡了半背篓。
“南!南!南!满哥恩来能,罗几罗?”(苗语直译:看啰!看啰!看啰!你们看这个,大不大?)他们看到大的,都会激动不已,捡上来,举起来,有时还抛起来,向同伴或大人,大声叫唤炫耀起来,尽显收获之丰。
“外库能,罗洋罗瓜,雅罗来,挑丢满阿杰!”(我这个地方多得不得了,又多又大,捡完一背篓装不下)另一个不服气,接过话又炫耀着。
他们你一言我一句,生怕比别人差,变着话儿向同伴显摆。
看着他们那不服输的神情与话语,似乎把我一带回了童年。我那时何尝不是一样。我小时候,一年吃不上几回肉,最美的荤菜,就数这田野里田螺、泥鳅、黄鳝了。
然而,这乡野里的美食,也不是随时都有,每年也就这插秧之前这段时间里,可以享受田螺的美味。
捡了这丘田,又去那丘田。总不能比同伴捡得少。正当他们闹得欢时,他们的父母亲从山上干活回来了。
“妹崽啊,刀罗过呀!长木丢里左农不!”(女儿啊,捡得田螺吗?我们回家煮早饭吃去!)
孩子先后听到自己的父母亲叫自己,就从田里上了田坎,光着脚丫,背起背篓,一路小跑到父母身边,斜着背篓让父母看,看得父母好一顿夸张。然后,随着父母高兴地蹦着、跳着回家去。
这群孩子先回去了。我也高开田坎,走到公路,又向跑去。
在快到另一个苗寨约两百米处,在公路的下面的一块约半亩的田里,一个老奶奶和她的孙女在田里割已成熟的油菜。
老人看起来应该有70多岁,小孙女约摸七八岁。老人勾着腰,用手里那把镰刀不停地割着,割一把整齐地放好,动作不快只是没有停下来。
小女孩割一把,就直起腰,慢慢地放,然而用衣袖擦着脸上淌下的汗水。
一块才刚割了三分之一样子。小女孩边割边看,一脸无助,又希望快点割完。看着她这样,奶奶似乎猜出她在想什么!
“久伤点,阿久点写耐,仙瑞就多了!囊鸡囊?!”(快点割,等下出大太阳,油菜籽就炸出来了!听到了吗?!)
“婆,我捏就罗!”(奶奶,我明白了!)
这又是一个留守儿童,父母亲外出打工,孩子们只好跟着爷爷、奶奶过。孩子们也就从小跟爷爷、奶奶学做农活。
看着有些同情。可又一想,他们总比城市的孩子懂事,他们从小学会劳动,在劳动中也就会体悟到父母的苦,体悟生活的不易。乡下的孩子懂事早,苦中也是福。
当我再回到他们家油菜田上面时,看着还有一半多没割完,太阳已升得很高了。
“阿郭,Y罗好某!”(阿姨,我来帮你割一会)
这一老一小,我看着实在心疼。便跳下田里,对奶奶说。
“嘎候好,阿久点就丢!”(不要紧,一会我们就割完了)
“好某嘎伤点,某囊点嘎沙磨罗,刚呆呆削阿肉!”(我也没事,帮你一下快一点,你的孙女也累了,我来割让她休息一下!)
“难为某罗!”(那就太感谢你啰!)
这活,到现在,每年我抽时间帮娘割油菜。所以干这活,对于我也是轻车熟路的。
大概四十多分钟过后,这块油菜地就割完了。放下镰刀,跟老人和小女孩告别。在婆孙俩问感谢中,我又一路跑了回去。
我想:这时,在县城或别的都市,孩子们是穿着整齐的校服,或在操场上,或在大会议室里,或在比赛,或在唱歌,或在跳舞…而乡村的孩子,“六一”过成了“劳动节”。
对于幸福的理解,城市与乡村的孩子,不尽相同,又很相似。快乐的方式不一样,快乐的内涵是相似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