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
威烈昭彰,天下为襄

威烈昭彰,天下为襄

作者: 拓月 | 来源:发表于2017-03-09 10:32 被阅读0次
    威烈昭彰,天下为襄

    《大秦帝国之崛起》算是彻底完结了,不过心里却始终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这种感觉和之前看完《鬼怪》的时候是一样的,或许这就是好剧的一种魅力。

    《崛起》是大秦系列第三部,作为一刷完前两部再来追剧的,对这个系列的感情是特别深的。裂变讲了孝公和商鞅的故事,而纵横则是惠文王和张仪,到了崛起,就是讲秦国最长寿的君王昭襄王的故事了。和他的祖辈不同,昭襄王上位时,秦王不再是缩居西北,和戎狄抢地盘的弱秦了,而是一个已经有了相当厚家底的虎狼之国——秦国。不过有意思的是,似乎每一位秦王上位的路都不那么轻松。孝公时期,孝公在父王嬴师隰中箭身亡之时接下了积贫积弱的秦国。到了惠文王时期,他早年因为无故杀人被商君流放,在年少时期尝尽人世艰苦再回来即位,上位之时秦国虽较变法前有了明显好转,但是内忧外患接踵而至。而昭襄王上位的时候,正值兄长武王身亡,自己和母亲在别国为质,一路逃过了追杀后,平定季军之乱,踩着无数人的鲜血,才坐到了秦王的位置上。

    或许就是这样特殊的艰苦经历,加上融在血液里的要强拼命,加上无数人的助力,才最终成就了昭襄王,也成就了后来的始皇帝的千秋霸业。

    起初,昭襄王质于燕的时候,碰上燕国内乱,齐国趁火打劫,后来他和母亲入赵避难。这段时间,虽然艰苦危险,但是较后世质于赵的始皇帝的童年还是要幸福太多,因为这段困苦的时间,他的母亲芈八子,即后来的宣太后一直陪伴在他身边,母子俩相依为命的时光也造就了后来昭襄王对母亲的孝顺,甚至可以让母亲干政长达40年。

    在其兄武王意外在周王幾举鼎不成身亡之后,他才第一次有了无比接近秦王之位的机会。剧里演绎的是武王身前遗诏,命定国柱石严君迎弟弟嬴稷归国继承王位,在严君,舅舅魏冉,白起等人的一路护送下,他和母亲才得以平安归国。而正史中,芈八子一直属意另一个儿子公子芾上位,最后因为赵武灵王的坚持,才决定拥立嬴稷去归国争王位的。

    其后,便是昭襄王上位的第一个大考验——季军之乱。由于当时他还年轻,这件事大多是由其母宣太后、舅舅魏冉、严君等完成的。这里有一个bug,白起其实和昭襄王年纪相仿,稍长几岁,而白起是在差不多30的时候坐上秦国左庶长的位置的,所以白起是彻头彻尾的昭襄王时期上位的将军,很难和穰侯魏冉称兄道弟,还有偷羊腿梗。还有,秦国国内孟西白石三大姓氏,白姓的贵族不少,但是后期因为商君的变法,用军功打破了贵族和贫民的绝对界限,由于白起在左庶长前是没有记录的,所以按照他的姓氏来说他算白姓里的平民,在秦国这种以人头算爵位的地方,他到了左庶长的位置,砍的头就应该不少了。

    在昭襄王前期,他有点像一个影身在母亲和舅舅身后的一个君王,很长的时间里,其他国家都是只知秦国四贵——穰侯,华阳君芈戎,以及自己两个兄弟,却不知秦王。虽然是这样说的,但是这和后来的吕后架空惠帝,慈禧架空光绪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宣太后是先秦时期少有的可以在史书上留名的女性角色,这不光光是因为她能讲黄段子,更多的是她的政治手腕一点也不输于男性,她对儿子的政治上的培养,在大局上牺牲自我的决绝,恐怕是很多男性都无法企及的。

    在昭襄王的前40年,武将主要是依靠“人屠”白起,同时,两个舅舅也是强有力的辅助。相对而言,在文上则没有特别明显的依仗,在其父留下的两个丞相严君和甘茂先后离世、出走之后,穰侯除了军务,还兼管了文的部分,出将入相,这似乎已经成了秦国历代丞相、大良造的共性。

    这个时期,用比较不正式的说法来说,秦王因为此时的实力还没有足够的强大,所以一直在拉帮结派,利用其他几国也想侵占他国的贪念,去攻打楚国齐国等实力较强的国家。期间,还迫使还是太子的楚顷襄王入秦为质,甚至是受到了屈辱。期间,加上心心念念为了燕王而死间齐王的苏秦,昭襄王除了囚禁死了楚怀王,打趴了楚国,夺其鄢郢之地(对,楚国又一次被夺了都城),还带着点捡漏性质的打瘸了齐国。此外,对于就在家门口的两晋——韩魏这两个难兄难弟,他也一直采用了间隙性抡一棒的方法,在一点点蚕食韩魏国土的同时还成功把这两个在惠文王时期还特别能摆谱的国家吓得闻秦色变。这其中以韩国为甚,自此,这个在惠文王时期还为了太子而强行要秦军士兵祭奠的韩国,最终走向了以地侍秦的不归路,诚如后来杜牧评价“以地侍秦,如抱薪救火”,薪不尽而火不灭,最终在始皇灭六国之时成了第一个被灭之国。

    后来,昭襄王迎来了于他而言特别重要的一个魏人——范睢,在范睢的帮助下,他成功地赶走了四贵,逼走了太后。这段在剧里表现的比较柔和,也算是有点帮助洗白昭襄王了,剧里宣太后为了儿子最后选择绝食而死,从而使得自己的弟弟和另外两个儿子失去最主要助力然后可以保昭襄王,而不颠覆秦国社稷。虽然这里有演绎成分,但也确实是合情合理,毕竟宣太后是个政治眼光很长远的女性政治家,既然处在太后的位子上,必然是选择秦国为上,秦王为上的,至于其他的亲人,都远不及前两者重要。

    不过范睢可以说既是他的福,也是他的祸。范睢任秦相的时候,伐交伐谋都做的很好,配合上以白起为首的武将,确确实实给秦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但是同时范睢本身被后世所诟病的睚眦必报的性格,也使他后来无法容下受到过穰侯提拔的武安君白起,在白起被赐死这件事上,一直有说法是因为他进了谗言。此外,他最让人唏嘘的是最后的结局。剧里是秦王赐毒酒而死,但实际上他是善终的,不过他政治生涯的结束是一样的。作为一个一饭之恩必报,恩怨分明的主,他在魏国逃离魏齐须贾迫害后,得到秦王赏识,就拼尽一切去为两位恩人,魏国的厕所所长郑安平和秦大夫王稽谋求爵位利益,但是最终,郑安平在攻邯郸的路上带着两万秦兵降了六国联军,没多久,在攻打汾城的时候,处在汾城的河东郡守王稽又降了信陵君,颇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感。至此,范睢的政治生涯结束,他只得仓皇逃走,至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再说一下昭襄王时期的武力主要仰仗——核弹白起。诚如前面说起的,白起应该是普通百姓出生,以自己的军功一路爬升到左庶长的位置,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在史书上有了记录。白起被称为“人屠”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他的战略思想里,不是以攻城略地为主要目标,而是以歼灭对方的有生力量为目标,所以在战国时期战死的两百多万人里,有过半的人都是死于这位秦武安君的手下,这点事他以及秦国被后世诟病的一点,但也确实是秦国可以在昭襄王时期迅速崛起,实力傲视群雄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虽然未曾灭掉一个国,但是,战国时期另一位名将王翦及其子王贲在始皇帝的时候灭六国的基础就是白起打下的。同时,他在战场上展现的指挥艺术也是很有风格的。记得剧里有一段描写,秦王到武安君府邸,结果发现他这个武将家里居然没有兵书,遂问之,白起则说兵书都已经谙熟于心,遂不必摆在那么显眼的地方。这点和长平之战时与之对阵的赵括是个鲜明的对比。如果说白起的风格是那种又有天赋又努力拼命的学神,那赵括顶多算个有点小聪明,但是不会活学活用的准学霸。其实赵括在后世,尤其是现在小学生眼里,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笑柄是有点冤的。在剧里有一段很好玩的场景,双方主帅都到了长平的指挥所,白起是在一路考虑、勘察地形后开始给手下大将布置具体的任务和战略方针,而赵括则是拉着将领一起坐在开阔的山头开战前背书答题大会。说实在的,我一直很佩服赵括的背书能力,那么多的兵书可以一字不差的全篇背诵并且能分析个所以然来真的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而他欠缺的便是实战演练。其实赵括背了上千年的骂名也是着实可怜的,就像之前写长平之战分析一样,长平之战打的是国力决心,即使赵王没有换下廉颇,最终赵国还是会输的,充其量不会赔那么惨。而赵括如果是真的和当时长平的秦军副将——左庶长王龁对阵也不一定会完败,或者他在此之前可以有更多的锻炼机会,从底层做起,而不是当一个空降主帅,他的人生是可以大有不同的。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他的悲剧或许也正契合了“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最后力战而死恐怕已是他最好的下场了。

    我一直挺信奉物极必反这词,昭襄王前有穰侯,后有白起,都没能逃过这个诅咒。白起最出名的就是长平之战,但是此战也成了他的最后一战。长平之后,在要不要一鼓作气拿下邯郸上,这对原本亲密无间的君臣第一次意见相背,或许是习惯了之前白起对自己言听计从,从来不反驳,昭襄王大怒,勒令白起领兵回咸阳。此事上,君臣二人各有各的考虑,白起觉得此时赵国举国衰弱,且都还笼罩在长平杀降的阴影中,如此秦军大军压阵,必然可以拿下邯郸。但是昭襄王是要顾全大局者,长平三年,若不是秦国先前的大将司马错攻下了巴蜀,秦国的粮草也难以为继,在长平最后围困赵军时,为了给前线提供足够援助,秦王将河东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都征往前线,自己亲自带兵赶赴前线,六十多岁的君王亲临前线,这是何等的不容易。这段在剧里有所弱化,而是强调了后期范睢受贿而进谗言劝秦王别打邯郸,这里有强行黑范睢的嫌疑,毕竟此时的秦王还是很清醒的,在王位上待了快半个世纪的王者是不会轻易被两句谗言动摇的。

    此后,白起一直称病不愿带兵打仗,而碰巧此时因为魏国上将军信陵君的缘故,秦军吃了许多败仗,秦王一怒之下赐死白起于杜邮。这里需要提的一点就是,当时一同被赐死的还有白起的副将司马靳,他是司马错的次孙,也是后世太史公的六世祖。故而,很多学者度猜测,史记中关于长平之战的部分,很有可能是来自于太史公的家史传承。

    我记得在看最后两集的时候,在片头的部分突然有种泪目的感觉,发现片头出现的主演,到了这集应该就剩昭襄王、白起、范睢了。在最后,出现了我最喜欢的一幕,就是惠文王和昭襄王梦中相见,这可以说是整部剧最戳心的一幕了,和《纵横》末尾犀首张仪暮年再见,惺惺相惜,说“敬那大争之世,也敬这小酌之时”是一样的点睛之笔。此时,白起已死,范睢入狱,昭襄王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和父王梦中相见的他瞬间仿佛又回到了年少时承欢膝下的时候,70多的他在父王责问下瞬间委屈的像个孩子一样,不过这段对话既是父子的对话,也是男人的对话,更是两个王者之间的对话,所以惠文王可以明白儿子的难处,也为儿子的战绩、野心而诧异骄傲,最后,昭襄王说他从未恨过父王,在做了50年秦王以后,他更加敬爱父王,昭襄王理解了父王的难处,也继承并且做到超出惠文王想象的成绩,这对于他父母,对于秦国先祖而言都是莫大的欣慰。还有一点,惠文王提醒儿子留意其他各国的合纵,而昭襄王并不在意,因为在他看来,这山东六国皆是各自打着小算盘,都是些看着眼前蝇头小利者,断然成不了大事,而他想要的则是灭六国而取天下。这里也正是契合了后来杜牧的《阿房宫赋》里“灭六国者,六国也”的评价,这句尤其适合魏赵楚三国,毕竟商鞅、张仪、范睢秦国三大重要丞相皆为魏人,而秦始皇前期的丞相为赵人吕不韦,后期则任用楚人李斯,满是讽刺的意味。

    最后,还是要郑重感谢大秦系列拍到现在的所有演员和幕后工作人员,感谢所有人十年的坚持,使得我们可以在玄幻古偶剧当道的时代,依然有机会看到这样精彩纷呈,带着点“拙”气的正剧。《崛起》虽然已经完结,但是大秦系列依然在路上,期待接下来的秦始皇的东出,期待“秦王扫六和”的壮举。

    威烈昭彰,天下为襄
    威烈昭彰,天下为襄 威烈昭彰,天下为襄 威烈昭彰,天下为襄 威烈昭彰,天下为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威烈昭彰,天下为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klw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