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完结了自己的首篇近20000字的短篇小说的创作,内心有些欣喜,又有些失落。欣喜的是完成了对自己的一次挑战,失落的是故事讲完了人还沉浸在其中,思维有些无法转换过来了,不知道该写什么了,继续小说创作?还是散文?抑或诗歌?
一晚上吃饭的时候在想,看书的时候在想,洗澡的时候在想,刷牙洗脸的时候在想,陪孩子练他的故事演讲的时候也在想......可是想来想去,也没抓到一点灵感的痕迹,只好作罢。
也许可以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写下来,也算是对自己创作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吧。
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写作以来,不管是简书里的创作,还是发表在纸媒上的文章,抑或是获奖的文章,基本上都是不超过3000字的小散文。可是,直到两个多月前兴致勃勃地开始日更后,我发现自己的散文写作又进入了一个死胡同:格局不够宽广,思想不够深邃,情感不够真挚,意境不够深远,文笔不够老练。这些死胡同真让人懊恼啊!
然而,想突破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万丈高楼平地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唯有不停地读,不停地写,不停地去经历,不停的去思考,也许才有可能取得那么一丁点儿的进步。至于得需要多少时间,鬼知道啊!
思考了一下为什么闯进了这个死胡同。归纳了一下,大概有以下几点:书读得还不够多,读的种类还是以文学为主,太单一,思维也在这单一里有些僵化了,格局自然也大不起来,语言的积累还不够丰富,所以很多原本很生动的想法表达起来却味同嚼蜡;写了五年,大部分关注点都在自己身上,很少有人会对一个普通的个体感兴趣,除非这个个体对某一领域,再大一点是对社会,甚至对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当然我要排除在这之外,所以文章的视野太狭窄,深度和广度都欠缺;隐隐感觉到还有过往的生活或者现在的生活可以当做文章的题材,可是回想起来都显得那么苍白,自己还是缺乏对事对物对人的敏锐的触角。
就在这样的死胡同里转悠的时候,突然想也许可以转换一下思维,尝试一些新奇的东西。问了一个现代诗歌写得很好的老师,诗歌的写作有没有什么章法,诗人真诚又果断地说没有。翻阅了几本诗集,自己试着写了几首小诗, 当然,不知道能否称得起诗。实在有些惭愧。但是转换了一下思维的确给自己带来了新奇的写作感受,想表达的思想或者情感有那么几个瞬间似乎不再那么死气沉沉,而是有了生机和活力。
再翻看以前的草稿箱,突然发现了只写了不到1000字的《救赎》,就在看到那几段文字的瞬间,突然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写一个短篇吧!于是,立马动笔了,自己感觉写起来很顺畅,几乎没有被卡住的感觉。写完了第一章屁颠屁颠地让韩医生看,内心里还有点丑媳妇见公婆的羞怯和不自信。
谁知道这家伙读完了说,“我咋看不懂你在写什么呢?你想表达啥?而且还写得这么暴露,以后不要写了。”立马夺过手机把他狠捶一顿。
“说真的,我真没看懂啊!”接着人又语重心长地说,“我说你还是写散文吧,我估计你不太会编故事。”
“为啥?”唉,脸都被他气紫了。以前都是鼓励我的,我这好不容易鼓起了勇气尝试了一回,还如此打击我!
“你这人吧,太老实,从来没撒过谎的人怎么会编故事呢?我看还是散文适合你,那些实实在在发生的事儿你写的还是有点味道的。”
这是什么逻辑?那我是不是可以理解成那些小说和故事写得特别好的都是特别会撒谎的大骗子?唉,肤浅!根本不是同道中人,没法聊下去了!
后来我很顺畅地连续写了16天,每天写完都报仇似地跟他说,“我今天又把情节往前推进了哎,而且丝毫没有障碍,写故事太好玩了,我想让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竟然还说我不会编故事!哼,我的潜力你是没看到!”那家伙大笑着不得不缴械投降,知道贬低我的后果就是我越发严重的自恋和唠叨。
写故事最轻松的地方是设定了人物和性格后,只需要往里面填充情节就可以了,只是也没有完全那么自由,也要被人物的性格牵着鼻子走,他的人生发生什么事情也真不是自己说的算,是由人物的性格决定的,“性格决定命运”也同样是故事里的人物需要遵循的。
我想以后我还是会继续尝试不同体裁的写作,不给自己设限。写作的出发点就是表达深藏在内心的那些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用文字去安放自己。至于如何写(选择怎样的体裁),写什么(文章的题材),文无定法,全凭着一颗心去做决定。这样才会在用文字表达的娱乐方式中获得最深层的精神的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