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767303/bf9fd9bf459c5a9b.png)
世界巨大,
我以渺小来爱它;
时间悠长,
我以短暂来爱它。
我急切、滚烫,
配得上慢慢活着,
也配得上突然死亡。
——海桑《世界巨大》
读到海桑这首诗时,这种摄人心魄的美,在我读雪莱读顾城里,从来不曾体验过。它的三两句话,就勾勒出一个独特结构,在一个特别的时空里,我看到了海桑,和自己。
我们如何感知世界
心理学上认为是通感能力,我们通过听觉、视觉、味觉、嗅觉、知觉等感官相互影响,比如看到颜色却能感觉到对应的声音,或者听到不同音调会产生对应的味觉反应,来理解世界。
脑神经科学认为,是通过大脑神经元网络的激活和连接。
从佛学上讲,是五蕴,即色受想行识。
色,是除我们心灵之外的客观世界,包括我们的身体;
受,是指感官接受刺激,即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三种感受。
想,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即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行,是思维,对其他之境,关贪嗔等之善恶,为一切心之作用;
识,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意识,形成概念、知识等等。
知识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主要经验和决策依据之一。
我们如何理解知识
知识是个形而上的东西,本质上它是我们思维的产物,我们认为“什么是知识”,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采用何种思想方法决定的。
不同的思想方法就像是不同的思想引擎,需要不同(结构/特征/来源/信噪比/)的信息输入,来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这是知识的本质功能。
“什么是知识”与这个时代所采用的主流思想方法有很深的关系。
农业时代,事实描述类知识很重要,特别是自然规律。古埃及的僧侣就靠这个骗吃骗喝近千年吧。
对于工业时代,“抽象并分解至模块”的知识很重要,这样才能够满足分解至流水作业的要求。也就是解决“机械干活”的问题。
到了我们信息与科技互联网时代,我们正在一个 Programmable world的入口。心灵被social network影响,行为被Group Schedule驱动,消费被Big data精准推送。世界确实是越来越Programmable。
so,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呢?
从Big data中剥离数据意义像当年发明望远镜一样划世纪。技术源源不断的解码信息,获得数据提炼后重构的结论或特征,科技创新者为剥削机器而获取效率而欢呼,普通大众却要在这个变迁中,学会分辨和驾驭信息层次的变化,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必须理解问题本身!
有价值的知识,帮助我们去识别问题,重新定义问题,帮助计算机规划问题的解决步骤。我们来定义问题,机器来搜集问题解决的参考数据,这不是挺好吗?
要知道机器学习是完全模拟人脑思考过程,未来大部分工作将被机器人取决时,还没有学会有效学习和思考的人,就真的会被这个时代狠狠淘汰了!毕竟职业是在进化的,科技也在进化,人要维持主导权或者仅仅是适应生活,必须心智和理性进化得更快,至少不落后于环境。
我们如何有效学习
知识最核心的特征是结构化。只有掌握了知识的内部结构,进而与已有的知识网络发生联系,才是有效学习。
结构化思维基本原理:以事物的结构为思维对象,以对事物结构的积极建构为思维过程,力求得出事物客观规律的一种思维方法。布鲁纳指出“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简单的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
为什么要结构化?
一方面,我们习惯依赖分类和结构认知世界。**
人类有两种知觉形式,一种是自下而上,一种是自上而下。
第一种,自下而上的结构:
自下而上的知觉是基于具体的、细节的感知,采用分类的认知方法——将事物拆解为一些基本的概念。
我们来做个实验,看下图,然后思考你是如何辨认图中生物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4767303/d68159dd93bae341.jpg)
由于一眼看上去不像是熟知的物种,于是你仔细辨认:兽类的嘴,覆盖身上的羽毛,鸟类的尾巴和双脚。
要认识没见过的事物,我们不得不把它拆解为一些简单的基本概念,比如兽嘴、羽毛、鸟尾。我们称这些基本概念为“几何子”。吉利汽车李书福曾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轿车……不就是四个轮子,几个沙发,加上一个铁壳吗?”这番言论很形象地反映了这类知觉的特点。
另一种自上而下的认知习惯:
但是当我们观察熟悉的事物时,却不需要分析成分,而依赖如同预制模块般的先验知识。比如我们可能不知道轿车,但是我们太熟悉轮子了,当我们看待轮子时,就不会将它进一步分解为轮胎、轮毂、辐条、中心轴这些更基本的构件,而是从整体上去把握。这种整体性而不是分析性的认知模式大大提升了我们的认知效率。这就是自上而下,一种“模块化”的知觉形式。
另一方面,语言有它的内在结构。
除了通过直接经验学习,人类还通过语言文字继承知识。
语言自有其内在结构。一篇长文,我们知道如何区分起、承、转、合,知道哪些是论点,哪些是证据。一个句子,我们可以分出来主、谓、宾、定、状、补。语义和排列方式共同决定了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使得我们在线性文本中读出篇章结构和句子结构。
![](https://img.haomeiwen.com/i4767303/9a89613e51f9915e.jpg)
认知科学家把人类的记忆建模成由许多节点结合而成的网络。而斯蒂芬·平克认为,人类输出语言是运用句法树将大脑中的思维网转换为词语串的过程。输入语言则相反。
![](https://img.haomeiwen.com/i4767303/d6db32a0f549818b.jpg)
那么,如果能够舍去词语串,不就可以节省一个环节吗?当用口语表达时,由于只能在时间线上铺开,采用线性的词语串不可避免。但若是用于书面展示,何不考虑直接以“句法树”、“篇章结构树”的形态呈现?
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展示清晰的语言结构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和思考。
逻辑评价的重要技术之一,就是将论证改写成“良构论证”的标准形式,让重要的逻辑特征得到明确陈述:前提是什么,子结论是什么,最终结论又是什么。更进一步,还要求消除冗词、使用一致的语言。因为语言的模糊和混乱会干扰思维,增加评价的难度。良构论证,本质就是一种标准化的语言结构。
综上所述,认知未见过的事物时,我们需要借助分类;认知已知的事物时,模块化可以帮助我们降低认知负载。书面文字如果保留在理解过程的中间状态——“语法树”,将有助于增加理解的流畅性。
如果一种书面结构,能让知识的呈现符合大脑的认知规律,将会提升阅读和学习的效率。
用有趣的方式进入经典,将深奥的理论拉下神坛!最后,我们一起来欣赏知识结构化呈现之美。
![](https://img.haomeiwen.com/i4767303/40c2a553e52340a8.jpg)
[ 上图来自“唐诗别苑”]
Ref: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044371/answer/39733219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044371/answer/13863955
不止于思
https://wiki.mbalib.com/wiki/%E7%BB%93%E6%9E%84%E5%8C%96%E6%80%9D%E7%BB%B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