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外边一进自己的家,就感觉像走进了一个巢,巢里住着四枚滚烫的鸡蛋,当周而复始的热浪一层一层挤压进来的时候,她觉得,自己要先破壳了。
推门掀帘子进屋,“噔”一家伙,一股热气迎面扑来,能顶您一跟头。……供暖季快结束那阵,外边的温度,高的时候已经十几度,小二十度了,屋里的暖气接茬烧,不停。岁数大的老人,火力弱,觉得舒服。年轻人火力壮,真受不了,热的就想吃口凉的,喝口凉的,心里边才觉得痛快。
上边这两段话都表现“热”,你喜欢哪段?
我问上大学的女儿和上初中的儿子。俩人都青睐后者。儿子说“直爽”,女儿说“接地气”。
那为什么不喜欢上边那段呢?我刨根问底。“感觉有点做作,不自然。”女儿回答.
孩子们的直觉是对的。两段文字风格不同,前者注重修饰,刻意渲染,追求唯美体验。属于现在流行的时尚美文。这类文章很能唬人,乍一看,联想丰富,比喻新奇,朦胧诗意,让人自愧不如,叹为观止。这人真有才!但是,很多人也会这样说“美是很美,可惜我欣赏不了。”一句欣赏不了,暴露出文章的艰涩难懂,让人望而生畏。反正我看到这类文章是匆匆两眼就完事的。你是天上仙女,我是地上农夫,配不上,走人。
后边这段,风格就截然不同。大白话,通俗易懂,就像作者在你面前跟你聊天似的,舒坦,有意思。就像北京二锅头,好喝,上瘾。
这段话是从相声演员于谦的书《人间烟火》中摘的。我以前看过于谦的《玩儿》,觉得文如书名,好玩,有意思。事好玩,文字幽默,读书如同听相声。看来真是像叶圣陶先生说的“写文章就是写话”,说相声说的好,文章写的也棒。
读了《玩儿》不过瘾,又去搜来了于谦的人间系列。吃喝玩乐齐全。在文字里跟着于大爷尝遍人间百味,了解风俗人情。增长了见识,愉悦了心情,找到了写作的方向。
我不光喜欢于谦的书,郭德纲的《你要高雅》也很有趣。他把古代的市井文化和一些文学冷知识用幽默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书来,让你磕着瓜子就学了知识。作为老师,我觉得很有必要向两位相声演员学习,如果我能像他们这样讲课,相信没有学生在课堂上睡觉。
当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有趣,但是最起码要好懂。语言不能像捏着鼻子说话,伸着兰花指扭扭捏捏走路。比如同样是使用比喻,第一段文字把自己的屋子比喻成鸟巢,家人就像是滚烫的鸡蛋。自己要破壳而出。这个比喻很新奇,但是有几个人去摸过那孵小鸡的蛋,,谁知道母鸡肚子底下有多热?没有经历,就难以想象,产生共鸣。
再看于谦怎么用比喻形容“冷”的,
有那不讲卫生的人,随地吐痰,恨不得一口热痰从嘴里里吐出来,掉在地上,“吧嗒”一声,懂得跟小石头子似的,这么冷。
有形有声,如亲眼所见,亲身体会。生动形象,干吧利索。所以呢,即便是用修辞,也得接地气。
我也一度向往那种飘渺朦胧的华美,而且刻意模仿,但是总感觉像带着镣铐跳舞,很不痛快。学也学不来。于是很沮丧,很自卑。
现在忽然想通了,回想语文课本中精心挑选的那些课文,不都是朴实无华,却深入人心吗?那些文学大师们,比如老舍、梁实秋、王小波、汪曾祺……他们的文字都如话家常,娓娓道来,自然而然。
文章贵自然。好的文章不在于辞藻的丰富。听起来顺耳,说起来顺嘴,读起来动心,这才是最好的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