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读津巴多的《普通心理学》,1-7页:
“人们认为的‘常识’可能是错的,比如常识曾认为地球是平的,所以‘糖果好动’也可能只是人们把观察到的现象信以为真了。”阅读刚刚开始,当读到这段文字时我的内心就被搅动了一下,世事真真假假,如何辨别啊?心中不禁响起了“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的旋律。
糖果or派对,哪个让你好动?虽说,现在不管是政府还是普通老百姓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但一直以来,人们对心理学还有不少“偏见”。身边不少人一得知你学习心理学或者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看你的眼神、和你说话的语气与神态就会有一种戒备或者异样,有的甚至会问“你是学心理的啊,你猜猜我现在在想什么……”还有一些人认为心理学是算卦,是算命测字……
本部分内容以“核心概念”形式将心理学明确定义:心理学是一门涵盖多个专业领域的科学,但就其根本而言,心理学是一门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第2页)
如果你想做生活的智者,批判性思维是必备的意识和能力。
虽然每当谈及批判性思维,人们就会发现自己像美国最高法院法官波特·斯图尔特(Potter Stewart)一样,在被问及如何定义“色情”(pornography)时,他的回答是:“看到我就知道了”(表示色情难以定义)。正如斯图尔特法官一样,无所畏惧的我们(Phil,Bob,&Vivian)也很难对批判性思维下一个人人都赞同的定义。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列出并试图强调批判性思维的6种技巧。每一种技巧都是根据具体问题而提出的,我们相信这些问题是在新想法产生时人人都会遇到的。
1.其来源出自哪里?做出解释的人擅长这个领域吗?这个人是否具有做出这样提议的法律资格?他/她或许只是自称为专家?要解答这些问题就要去上网去查这个人的简历,以及他/她在该领域的地位。另外,还要查查这些说法背后是否有资金的支持。
2.这个观点是合理的还是极端的?批判性思维,要对突破和革新持怀疑态度(Nova Online,1996)。当然,突破和革新一定是存在的,只是非常罕见。所以,关于对已有知识的冲突应该引起重视。
3.证据是什么?这是批判性思维最重要的一条指导方针。
4.是否有影响结论的偏差?批判性思考者知道在任何条件下偏差都难以避免,并且可以清晰识别出常见的各类偏差。常见的偏差有“情绪偏差”“验证性偏差”。
5.推理是否避开了常见谬误?其中常见的谬误是人们总以为常识可以用来替代科学证据。实际上,很多情况下,常识都是“两边倒”的。
6.看待这个问题是否需要多种视角?(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第4-6页)
不知道是不是吸引力法则,晚上一家人喝着老爸做的羊肉汤,非常“应景”地聊起了“牛不韭羊不姜”这一“厨房常识”。我的73岁的老爸年轻时是方圆几公里有名的厨子,街坊邻居、亲朋好友谁家里有红白事,经常叫他去做菜,这也是通过给师傅拉风箱“偷师自学成才”的他至今引以为傲的。看着自己做的汤被很快吃光了,他高兴地给我们“科普”:其实,之前说的“牛不韭羊不姜”是指用铜锅铜勺时,对现在来说基本是没什么用,现在大都是用铁锅不锈钢什么的,可以尽管用。“我前几天去***(家传三代的老中医)那里看了看,抓了几幅药,让回来煮羊肉,补气血,开的方里有姜”我姐跟着说。“就是,没问题,这两样可以尽管用(指牛肉可以用韭菜羊肉可以用姜)。”有了自己佩服的中医开的方子作证,老爷子更有底气了。
来一碗我是第一次听说“牛不韭羊不姜”是这个原因,我猜这是我老爸的自家“版本”,我很佩服他的勇气和批判性思维,还能自圆其说,我愿意被他“催眠”。
我还是上网查了查:
1来源,网上有博文说“牛不韭羊不姜”在“烹饪史”上有过记载(我没去求证)
2是合理还是极端,多是从食物的属性方面讲,牛不韭就是牛肉不能和韭菜一起吃,牛肉性甘温,具有益气壮阳的功效,韭菜性味辛温,具有温中助阳的作用,二者同食如火上浇油,令人发燥动火使人虚火上升,导致牙龈肿痛。羊肉也如此。我认为合理。
3证据,其实,我每次在外面吃这两种肉时都会不自觉地看看有没有店家“犯规”(可见这一常识对我的影响之深)。
4存在验证性偏差
5,6讲真,我糊涂了,我是要干嘛呢?
敬请老师点评指导
您听说过“牛不韭羊不姜”吗?
请朋友们说说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