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刚刚读完太宰治的《他非昔日他》,读到了他的内心的虚弱,他内心的困惑,他内心的自责,以及他内心的彷徨。在这些负面情绪交织中,太宰治的作品体现出他内心非同一般的矛盾。他,用他的笔写他的心,也以他的心为刀深刻地剖析了自己。
当时,我阅读的版本译者为程亮。程亮的译本不但忠实的还原了太宰治的文字,给我带来了较好的阅读体验;也因为程亮的文学素养,读来通顺又富有韵律,给我带来心灵上的享受。我当时就想,在今后的日子里,一定要找机会读一读同系列中的其他书籍。
没想到,惊喜竟然来的这么快!上周我拿到了同为程亮翻译的小说集《虚构的彷徨》。周末,我便走到哪里把它带到哪里,即便遇上周六傍晚的倾盆大雨,也不能浇灭我阅读这本书的热情。
《虚构的彷徨》收录的短篇数量并不多,和《他非昔日他》中的短篇相比,文章篇幅较长。就收录作品的所属时期来看,《虚构的彷徨》中大多为太宰治早些年的作品,那时候他的作品还不像现在那么吃的开,但也不乏惊世之作。
在我看来,不管是什么时期作品,太宰治的文字多少都带有明显的年代气息和个人经历的烙印。书中收录的《小丑之花》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理解这个故事,要从太宰治的出身谈起。
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因为是小儿子,自小不受重视。成年后,他自认为老成孤独,内心实际却极度虚弱、不自信。
青年时期的太宰治,在"成为先觉者"荣耀的唆使下追求进步,却误入左派的歧途,这让生性敏感的他产生了挥之不去的痛苦和彷徨,他的性格使他一再被事实困扰无法自拔。
现在看来,太宰治成年后的性格、三观和生活方式,都跟他在童年时期的不受重视脱不开干系。他的一生见证了,家庭环境对对人一生的深远影响。
21岁时,他和圆子相约殉情,圆子死了,他却被渔民救了。事后,警察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甚至怀疑他并没有下定决心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个细节被详细的写入《小丑之花》。他用自己的方式为自己开脱,也让读者认识到他的懊恼、不甘与纠结,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经此一事,太宰治的心更加虚弱,一种罪恶感自他心底油然而生,无可排遣,避无可避。
如果长期处于孤独的环境,有些人可能会质疑"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太宰治就是这样的人。他通过自杀变相地寻找自己的存在感,通过身体的苦痛来感受自己的活着的意义。
在现实中,太宰治跳海自杀,在他笔下,《小丑之花》中的叶藏同样跳海自杀,他说叶藏有一种可悲的习性:当感到尴尬时,却不懂得如何回避,只能不顾一切地把尴尬贯彻到底方能释怀。叶藏的习性像极了现实中的太宰治,太宰治借文字剖析叶藏的内心世界,也向世人剖析现实中的自己。
可是,这样的太宰治,依然不能被世人理解,他带着罪愆孤独地行走在人世间,即便认真起来,什么都说不出口。尤其是真心话,只会以笑掩饰。在他内心,世人无形地逼迫他,他就像个被大家孤立起来的孩子,几乎没有人真正地走进过他的内心世界。
然而,他又是年轻的,有一颗向往美好生活的心。他笔下的叶藏,刚好了伤疤便忘了疼,在疗养院里看到隔壁病房漂亮的女患者,便下意识地展示自己帅气的侧脸。这是他自己笔下“苍白的恋爱至上主义者”的真实写照。现实生活中,他如是;《小丑之花》中,叶藏也如是。所以,读太宰治的作品,不能光看情节,还要透过表面看底下的悲欢。当我们结合太宰治的生平研读的时候,才会发现一些有深度的内容,而这些对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都可能有所启示。
《虚构之春》中,收录了吉田洁给太宰治写的不少封书信,他的口气当属众多与太宰治通信的人中最熟稔、最不懂得客气的一个。他写给太宰治的信,往往单刀直入,嬉笑怒骂都在方寸之间。他有一句话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他说"吹捧是最容易做的事情",所以他不屑于吹捧。
我读太宰治也如此,太宰治以笔为刀,剖析自己的同时,留下的文字像是燃尽生命之光后的悲歌,在世界的尽头飘散远去。他的作品早已不需要人吹捧,他用生命留给后世的是生命绽放时的不遗余力,更是生命开到荼靡后的凝炼和沉重。
最后忠告大家一句:如果不想动脑筋,千万别读太宰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