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一个段子。
话说2011年凯尔特人和雷霆交易。
凯尔特人:我用帕金斯加内特罗宾逊和你交易,你拿谁来换?
雷霆:太好了!除了杜兰特和维斯布鲁克,其它的你随便挑吧!
凯尔特人:那我要杰夫格林和克斯蒂奇
雷霆:没问题,成交!……交易完成后
雷霆:咦?加内特呢?
一个不明确,就让加内特变成了+内特。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失真就是这么容易产生。
记得好久以前,看到有个未验证的说法:
我们脑子里面的信息。说出来会偏差掉80%,而听者听到这部分的信息,个人的理解又会偏差掉80%。
那为什么我们日常的交流,看起来好像没什么问题呢。
我觉得有几个可能,一方面可能我们日常生活交流的内容信息量本来就很低,另一方面作为听众,会主动将我们说出去的内容重新组织,按照他自己的理解形成看法。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应对这种情况呢?
我觉得首先要明确一个观点,应该默认,人与人之间的初始状态,就是误解,所以才需要不断的沟通和交流,来消弥这些误解。
所以首先要有沟通的意愿,要愿意主动去消弭误会,不要因为事情小而没有耐心沟通,也不要觉得有误会是不好的事情,是双方不合拍,其实这是太不过正常的事情。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我们描述一个事情的时候,是依靠我们自身经验的图式来传递的,这些信息被消化时,是听者运用自身对世界的理解的方式来保存下来的。
所以主动沟通能够消弭误会。
其次,要不断的去改进沟通技巧,比如要了解听者的脑回路,要讲人话,用对方习惯的沟通语言去交流,从而减少对方听到信息,到理解信息这个过程中的偏差。
那如果遇到比较难沟通的局面,心里累积了不少怨恨,实在受不了了,就想一桌子甩对方脸上,怎么办?
上几周看到了一个新名词,建议性冲突
建设性冲突意思是我们为了避免长期的表面上看起来和,但实际上不合,从而在某一天的临界点产生破坏性冲突的情况,我们应该主动去发起建议性冲突,在确保大家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充分的将分歧表达出来,经过彼此的信息的充分交换,最终达成共识。
在工作中,如果我们遇到,比较成为普遍现象的合作不流畅,我们应该寻找适当的时机,在保持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将这个冲突有效的扩大化,并且形成结论,达成共识,在生活中,对待朋友,如果遇到需要严肃来进行交流的事情,也应当将冲突扩大化,换来双方一次用心的交流,在家庭生活中,遇到矛盾积怨,也应该定期性的进行坦诚沟通,不把话憋在心里,保持良性的沟通。
毕竟,比起最后破坏性冲突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中间的建议性冲突,看起来就温和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