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到底给来访者带来了怎样的体验?不同的人感受不同,要么是"动了脑"–表浅的认知调整,要么是"动了心"–深刻的情感触动。
人格层面的修正一定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和一个陌生人定期的会谈,怎么就能让一个已经成长了二三十年的成年人改变了呢?
曾奇峰老师精分课程中有一集,谈到温尼科特学派的治疗要点3讲到——“安全的便于退行的环境和气氛”,指的不是治疗室的硬件环境,而是“治疗师的人格所散发出来的场,让来访者觉得足够安全,没有隐藏的攻击性,然后他就可以退行到比较早年的状态,治疗师就有机会重新陪伴他过一次童年。来访者童年时本应该走对他来说是健康的路,但因为环境不允许,他走了斜路,在退行的情况下,我们重新退到这个岔路,治疗师陪伴来访者,帮助他走上一条正确的路,他的人格就可能被修正了。”
刚接触心理学的时候看这段话,只是文字而已,和过去学的数理化一样,那时大人总告诫我书本上的公式要和生活中的数理化联系起来!可我就是不知道怎么联系,看不出来生活中的数理化到底藏在哪里?它们始终像天上的星辰那么遥远。而学习心理学,面对来访者的故事,一次次让我心里暗自惊呼,原来书上说的那些都是真的呀。当自己做了来访者,体验了这个过程,更加心悦诚服,确信书上说的果然都是真的!过去在旧的关系中受伤所致的负面体验,如今被新的和咨询师的关系中的正面体验所弥补。第一次尝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喜悦。
人的关系真的很奇妙,咨询师如果有能力营造出一个温暖接纳的氛围(考验咨询师的人格)来访者慢慢生出信任,慢慢把早年的情感需要重现在咨询关系里,移情的出现使得深层修复成为可能。咨询就像炼钢打铁,人格就像金属,烧红了,变软了,就可以重新形塑。什么时候温度才到?当有足够的信任,足够的安全,足够的依恋的时候。这个过程需要时间,需要咨访两人的共同努力。温度到了,双方是一定能感觉到的。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以前还不明白,学了之后复习,枯燥的很,怎么能“不亦乐乎”?现在知道,这个习,不是复习,而是操习实践,当看到理论不断活现在实际生活中,那个"yeah!"的感觉,必须得说––激动人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1826397/e234b2ed8666a4c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