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的最后一章是爱情和婚姻,依然贯彻了阿德勒主要思想,又一次强调爱、合作与社会兴趣的重要性。
阿德勒说:
爱情绝不像一些心理学家所说的那样,纯粹地出于生理本能。诚然,性欲是一种驱动力,是人的一种本能,但爱情与婚姻绝不仅仅满足于这种驱动力。事实上,在爱情与婚姻中,性欲也变得文雅而高尚。所以,这其实都是在为人类的持续利益和社会生活所做的努力。
划重点,“一些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有被内涵到,在《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数次diss过自己的老师弗洛伊德,在这里还是比较含蓄的。
弗洛伊德与阿德勒的关系有点像道家与儒家,弗洛伊德至情至性放飞自我,而阿德勒却清醒理智客观务实。
从对爱情的阐述中可以看出阿德勒的三观正得不能再正了。
首先他肯定了性欲是人的本能,是爱情与婚姻的驱动力,但爱情与婚姻不能仅仅流于性欲,人应该更文雅高尚,把出于本能的欲望转化为稳固的婚姻,从而为社会的进步增砖添瓦。
从性欲上升到爱情和婚姻,又上升到社会感,格局瞬间开阔。
在这一章里阿德勒还写了许多接地气的婚恋指南,比如婚前准备、择偶因素、婚姻与工作、如何解决婚姻中的问题等,还有针对青少年的性教育。
他的理念很朴素,他倡导男女平等。他说,
人类的天性既非多夫多妻,也非一夫一妻制,但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职业、友谊与爱情这三大问题,只有坚持一夫一妻制,才能保障每个人在爱情与婚姻中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才能够真正贯彻我们提倡的男女平等。
一夫一妻制是违背人的本性的,但为了全人类更好地发展,一夫一妻制是最稳固、最合适的,只有这样男女平等才能真正实现,每个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他还反对婚前性行为,认为婚前性行为会影响婚姻的稳固性。他像个大家长一样款款而谈,谆谆告诫,很有儒家风范。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顺了下阿德勒的生平,他的人生是积极进取的、充实的,可谓满分励志范本。
他经历了多舛的童年,并战胜了疾病,他克服自身缺陷取得优异的成绩,年纪轻轻便大有作为,四十一岁时与导师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并创立了“个体心理学”,他一生致力于个体心理学研究与传播,于六十七岁演讲时病逝。
看着这份人生履历,我略微有些失望,虽然他自身有很多缺陷,他在自卑中不断超越自己,但阿德勒本人并不是抑郁症患者,不排除他一度有过抑郁自卑情绪,但远远达不到精神疾病的程度。
所以他并没有完全理解患者(个人理解),在书里他也是站在医生的角度,只把患者当作患者,并没有完全设身处地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他的思想务实到了功利的程度,一切向社会感看齐。
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看法过于保守(毕竟他生活一百多年前,可以算作古人了),并不完全适合现代社会。
但是瑕不掩瑜,我还是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中获益匪浅。
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阿德勒思想最豪放的表达,祝愿每一个学习阿德勒心理学的友都能逆天改命,书写自己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