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学段要求
(一)小学阶段
通过基本知识介绍、具体技能训练和个人卫生习惯培养,引导学生:
1.了解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知道预防常见健康问题和疾病的基本知识;了解个人日常行为和生活方式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养成爱护眼睛的习惯,预防近视,定期监测体重,预防超重;养成规律作息与文明卫生的习惯,保证充足睡眠,维护自身健康和公共环境卫生。
2.了解生命与生长发育知识;初步学习青春期发育、心理健康及相关保健知识与技能;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3.了解自己,悦纳自己,养成礼貌友好的交往品质,学会与家长、老师沟通;树立纪律意识、规则意识和时间管理意识,正确安排学习活动;科学合理使用电子设备,严格控制上网时间。
4.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掌握个人防疫防护技能,能够配合预防接种;能够认识传染病的影响,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管控措施和个人行为要求。
5.掌握自我保护、求助、避险与逃生的基本技能;初步掌握急救知识,遇到紧急情况,能够拨打急救电话和报警电话;树立防拐等社会安全意识,识别校园欺凌、校园暴力并会求助;能够通过正规网站和权威媒体获得重大事件的准确信息,不信谣、不传谣。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专业支持。组建以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专家为主的指导组,加强统筹、指导,确保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课程教材的准确性、系统性。委托专业机构围绕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各领域各核心要点开发数字资源,供教学实施时选择使用。
(二)加强专题培训。组织开展对编写、审查团队的专题培训,加强对各学科课程教材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专题落实情况的审查把关,确保应进必进,落到位。
(三)强化学科落实。坚持核心素养导向,结合学科特点,以体育与健康学科落实为主,有机融入其他相关学科,明确各学科各学段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课程教材的具体目标内容等,教学实施以实践体验为主,组织开展实验探究、情境体验、虚拟仿真、现场教学、演练等活动,确保有效落实。
(四)强化科学评价。科学确定评价重点,既要考评学生的健康认知水平,也要关注学生的健康行为和习惯养成,以及对他人健康行为的影响等。采取多元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及行为表现观察记录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有效使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诊断促进、反思改进等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