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被称为救命之书的《了凡四训》,倾其全篇,无非为说明这个道理。因此很多人知道了,为了让家里有余庆,便主动、下意识地去积德、行善。
这样做对不对呢,对。但不一定好。为什么这样说呢?是因为,做,应该。但有意识或刻意去做,这不是最好的方式。
对于平时习惯损人利己,做众多恶事来满足自己,行事不择手段,人品卑下,为人刻薄,利欲熏心,人格顽劣的人,若懂得行善积德乃是为自己积福,甚至荫及子孙。那么他会用这种方式来约束自己,甚或和自己形成已久的习性做抗抑。这种结果好,对他自己成长是好的,因为在一点点朝着正途校正,但尚未能起到或很难起到家有余庆的作用,仅仅是因为功利性太强,目的性太明显。业障太重,则需要前期的填补。
怎么才算行善积德好的方式呢,是那种发自内心的举措,无需提醒的自觉,像条件反射一般,他的付出不会为了得到什么。根本没有思考原因和后果的环节,潜意识中已存在固定流程。一种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境界。
伟大的政治家圣雄甘地,曾经坐一次火车,在进火车时,不小心一只鞋被掉在车外,当他上了车看到鞋掉在车外时,想都没有想,把另一只也抛在了外面,以便让别人能捡到一双完整的鞋。一点想的时间都没有用,便把事做了,如果想了,因花了时间反而做不成了,这是一般人不具备的智慧,他这种的为人着想不具备丝毫的功利心。
但是,刻意地去做,又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它不是目的,只是个过程、一个阶段,真正的是为了达成下一个阶段。那便是不显山不露水的布施,像佛家讲的随缘布施,无企图,无患得患失之心,用不着去合计、担忧。
在灾难时期,有众多的慈善、捐助,有些人内心慈悲,乐善好施,懂得用自己的余力去帮助身在火焰中人;而有的人沽名钓誉,在作秀获得美誉后,当作财富获取的工具,结果反而成了盗贼一般,如庄子所说:贼莫大乎德有心。
有人可能会说人不为已,天诛地灭。单纯为行善布施,世界上哪有只会付出,不希望回报的人,那不是傻子了吗?这是常人的看法。而没有看到智慧:舍便是得;厚德载物;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与其无私,故能成其大私。当每个“我”与外界为一体了,不对立了,那么整个外界便都是“我”的。
人穷其一生,无论职业做什么、出生在何地、成长经历什么,命运最终导向都是在提高智慧,走向通达,不管自身知道或不知道,潜移默化的或刻意为之的,都是在提高。所谓借假修真,一切外在的经历和境遇都是假的,唯有提高智慧是真的。智慧,不是知识,不是文化,不是聪明才智,不是勤奋,不是品德,不是技巧,但它同时又是知识、文化、聪明才智、勤奋、品德和技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