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建军大业》观后感

《建军大业》观后感

作者: 霜月寒烟 | 来源:发表于2017-08-02 15:22 被阅读8128次

      昨天看了《建军大业》,真是槽多无口。诚然,该片男帅女美,炮火纷飞惊心动魄,勉强算是一部不错的爆米花电影,然而影片的定位存在严重问题。《建军大业》的定位是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献礼片,是系列献礼片之一。如果说《建国大业》讲好了一个建立顺应时代的国家的故事,《建党伟业》讲完了一个建立领先时代的政党的故事,那么《建军大业》甚至没有完整地讲完一个建立人民军队的故事。

        既然影片的名字叫《建军大业》,那么主线必须围绕并突出“建军”这件事来展开。从这个角度来看,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诱因,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开端,代表共产党从国民党手中夺取了部分军队的控制权和利用传统的农民武装拉起了大旗。在导演看来,参与人数众多,开国元勋荟萃的南昌起义无疑是讲述的重点,因此全篇至少80%的内容都在讲述南昌起义那一路军队的林林总总。而毛泽东以及上井冈山的戏份不到20%,战斗场面一闪而过,只是在最后充当朱德部的通关奖励。而在历史上,两次起义的重要性应该是不分伯仲,从某种程度来说,秋收起义的重要性甚至要高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规模、人数,参与的精英都完全比不上南昌,唯独在怎么建立人民军队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及秋收起义走的比南昌起义要远的多。秋收的故事线,本应是呼应周恩来等人领导的城市武装暴动失败、中共最终走上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重要叙事线,影片却完全忽略了毛泽东考察农村、领导秋收起义,并在这个过程中,总结并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开展工农革命的口号,尤其是团结长期被革命忽视的农民力量。最后,在如何真正地“建军”上,三湾改编呢?古田会议呢?这些真正的工作都被导演和编剧吃了?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在三湾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议,力排众议提出把“党建在连上”发挥重要堡垒作用,会议还确定了官兵平等的重要原则,这样开创性的建设是划时代的。1929年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明确规定了红军的性质是“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从根本上划清了人民军队同一切旧军队的界限。古田会议还指出军队必须绝对服从党的领导,着重强调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性。至此,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最终定型。这些工作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提出,才是人民军队在真正地“建军”,建立了一支战损率超过90%还能保留基本完整的建制浴火重生,中外历史上独一无二。而影片《建军大业》拍成了少数精英军人的自我感动,殊不知没有这些工作,哪来的建军大业,直接就是溃败的逃兵上山当土匪了好吗?或许从这个角度来看,改个名字叫《南昌起义》或许比较贴切一点。

       整部影片剧情支离破碎,镜头切换极快,作为一个熟知中共党史的人,我也得想一想才知道情节到什么地方了。南昌起义的酝酿过程电影中一概没交代,就看见周恩来到了武汉后和叶挺、贺龙聊了聊,部队就奔赴南昌了。中共中央呢?东征讨蒋呢?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全都是零。张国焘、蔡和森、李立三、瞿秋白……这些与起义密切相关的人物要么没出场,要么不做事,就周恩来前后忙活,忽然间周恩来就变成前敌委员会的总书记了。等等,啥时候成立的前敌委员会,有哪些委员?我咋什么都没看到。在起义的即将开始的时候,张国焘到南昌阻止起义,当时还不是党员的的贺龙居然当众威胁代表党中央的张国焘,张国焘说共产党不能杀害共产党,贺龙说我还不是共产党,谭平山直接提出杀了张国焘。张国焘居然就这样怂了,赶紧赞成起义。张国焘是什么人?他既是中共中央临时常委,又是中央派来的代表,在党的会议上居然被非党员拔枪威胁,而周恩来居然直到最后才提出按党的方式解决。这还是党的政治正确吗?还是顾全大局相忍为党的周恩来吗?历史上的贺龙再有“匪气”也没有干出这种事情,真正在会上反对张国焘的是李立三、恽代英、谭立山等,也就是反对而已,没人动枪。作为起义前敌委员会总书记的周恩来面对中央代表张国焘提出的不切合实际的要求,仍然坚守党的纪律和原则,除了据理力争之外,还坚决制止党内其他领导人的过激行为,特别强调:“党内斗争不能这样做”,这才使得张国焘转变了观点。

        除此之外,演员的演技水准参差不齐。作为南昌起义的核心人物,叶挺在前半段的戏份很重,可是和陈锋比起来,叶挺的形象倒更像一个“反派”。叶挺率军进城,在南昌城门与南昌警备团长陈峰对峙,陈峰军容端正、说话干净利落,而叶挺却在马上歪坐、鼻孔朝天,特别像是收保护费的街头古惑仔。同样是教训下属,叶挺鼻孔对人、拿马鞭抽人有如隔靴搔痒,而陈峰却眼中冒火、巴掌铿锵作响,试问到底谁更像军人,到底哪个长官的威严才能真正地治好军队?指挥炮轰德胜门的叶挺斜岔着腿,歪着嘴说“给我打”,而陈峰端着马克沁视死如归,这种形象对比让我一下子理解了叶大鹰为什么要提出抗议。毕竟叶挺军校出身,曾经担任过孙中山警卫营的营长,北伐时就屡战屡胜,是战功赫赫的名将,正直刚烈,威武不屈,如今被演绎成这种兵痞子,能不炸吗?要是两个演员换换角色估计就不会有争议了。朱德指挥的三河坝战役应当算是影片中最赚泪点的一段,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和“必须守住”的命令,本应是背水一战的壮烈,本应是不畏牺牲的惨烈,本应是维护理想信念的英烈,可惜除了炮火纷飞的场面和饰演朱德的黄志忠孤军奋战的演技,其他并没有给我留下任何印象。蒋介石出场四次,一次看跳舞,一次跳舞一次下棋一次结婚,军国大事没说两句,倒是念念不忘美龄小姐的法国梧桐,差评!粟裕、汪寿华的扮演者演技在小鲜肉中可圈可点。杨开慧的扮演者镜头不多但是生动传神,抱着孩子目送毛泽东离开的时候,一句“我等你”,一声“别回头”,正是乱世中独属女性的坚毅与温柔,相比之下,向警予镜头虽多,表现实在平平无奇。

        整部《建军大业》,无数或精致或花哨的场景从眼前一闪而过,似乎连战争和死亡都逊色了几分,军是勉强建起来了,却不知为何而建,建了又如何,枪炮声是够大了,火光也在夜幕中格外耀眼,只是却看不出那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到底在哪里。历史是残酷而复杂的,单凭信仰和主义换不来饭吃,更打不来天下,在一个如此混乱动荡的时代里,势必有敌方之阻碍、有我方之权衡、有人性之挣扎,然而这些在电影中,寥寥无几。激昂是有了,悲壮也有了,只是两者结合起来,总觉得不伦不类。我希望所能见到的,是纵然有流血牺牲却依旧血气方刚、奋勇向前,是带着悲壮前行,向死而生,而不是激昂和悲壮的简单切换,不是看到有人牺牲就脱帽致敬,看到胜利会师就欢欣鼓舞,这种悲和这种喜固然令人起敬,却不够深刻不够厚重。其实在那样一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时代,年轻人心底的迷惘与梦想、坚守与退缩也许是更能引起观众心底共鸣的东西。南昌起义时,起义将士平均年龄也只有20多岁,但他们在内忧外患中的磨砺中,早早就心怀天下,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信念,不畏艰险,不惜牺牲,创造时势,才换来了新中国的建立……可惜这些在电影里都感受不到。

相关文章

  • 学生作文——《建军大业》观后感

    《建军大业》观后感 建军大业是一部讲述人民解放军从诞生到成长的影片。这部影片从1927年南昌起义为主线,秋收起义为...

  • 《建军大业》观后感

    《建军大业》是一部由实力派演员刘烨,朱亚文,黄志忠,王景春,保剑锋,快乐男声的冠军欧豪,当红小鲜肉刘昊然,...

  • 《建军大业》观后感

    今天看了一遍《建军大业》,先不提本部影片由当红年轻明星来出演,由他们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否符合历史实际,但由这些蓬勃朝...

  • 《建军大业》观后感

    第一次写影评,有点忐忑。 距离看完电影已经一个星期了,但是电影的余音仍旧萦绕在耳边,让我时时的体会那个战火纷飞的年...

  • 《建军大业》观后感

    2017.08.04 凌晨00:29分 刚刚打出来两个字,却被手机打断了,转头在准备谢的时候却发现不知道如何开启下...

  • 《建军大业》观后感

    昨天看了《建军大业》,真是槽多无口。诚然,该片男帅女美,炮火纷飞惊心动魄,勉强算是一部不错的爆米花电影,然而...

  • 《建军大业》观后感

    前言:昨天晚上和几个伙伴一起去看了《建军大业》,全程泪流满面,感慨颇深。 创业没有全部准备好才进行。在南昌起义之前...

  • 《建军大业》观后感

    看了《建军大业》,第一反应是: 震撼加热血。电影展现的是:意气风发的一群年轻人,为了信念而不断努力,勇于献身的无畏...

  • 《建军大业》观后感

    当我在凌晨两点看到电影后半部分时,流下了为先驱革命勇士的泪水。 在这之前,早已从教材书上学过人民军队的诞生历程,不...

  • 《建军大业》观后感

    现在的中国和平昌盛、繁荣富强,而一百年前的她,却是满目疮痍,动荡不安,正经历着一场场动乱。 今天,我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建军大业》观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kxy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