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果观察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我们似乎会发现老天有个合理的设计──配合一个孩子理解力慢慢的发展进程,慢慢交给他面对世界的责任。在理解力还没发达的时候,他不需要,也没有能力面对世界的复杂。在这一时段里,孩子能理解的东西很浅,他必需实用的东西也很简单。于是我们大人就认为我们只可以教他很浅的东西,这就造成了一个孩子成长历程中的浪费。
原来老天所以安排一个幼稚期的孩子(十三岁以下的孩子)几乎不需要面对世界,不需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因为老天要给人一段涵养的时期,幼稚期就是用来涵养的时期,他要去吸收很多的信息,而吸收信息的同时,老天已经给我们人类吸收了信息就有储藏的能力,储藏,就是记忆,甚至背诵──永久的记忆。能储藏了,老天又给你的生命有消化的能力,这种消化的能力叫作“酝酿”,酝酿久了,就成熟。什么时候成熟呢?当你长大到要用的时候,它就成熟了,这就叫“幼而学,壮而行”。
所以,老天已经把人类发展的历程都安排好了,至少我们发现生命的历程可分为两大阶段的,这个很合理的安排。假如让你当上帝,你也应该这样安排,不是吗?而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小长大,我们也都看到孩子长大,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一个孩子不需要面对世界,但是一个孩子长大要面对世界,面对的世界需要一种能力,高度的能力才能好好面对他的世界,把他的生命活好,而这些高度的能力要有高度的学问,而高度的学问在你要面对世界的时候已经来不及做了,因为高度的学问必须经过长期的酝酿,才能够融入到你的生命当中去,所以假如你了解人生发展的整个历程,你就应该了解在什么时候要输入一些一生所要用的学问。
这些高度的学问,现在不需要用,也不能用,但却必需在还不能用之前,就先要输入。而老天安排孩子的输入能力最好,不仅输入能力最好,他酝酿的能力也最好。什么叫做输入的能力?就像海绵一样地全盘吸收。什么叫作酝酿?就好像造酒,把材料,像要酿葡萄酒要把葡萄放在酒缸里,要酿米酒要把大米煮熟放进酒缸里,加一点酒曲,然后你就封起来,你不必看,你看了也没有用,而且不可以时常掀开来看,你看了,酒就酸了。所以造酒的人都有一个信心,我只要把造酒的材料放进去,只要给他一些酒曲,我相信再过几天,再过几个月,它就能够起变化,而这个变化不是做酒的人要管的,乃至于不是科学家能管的,那是天地自然会帮你管好的,这样叫作“酝酿”。
所以一个孩子读了经典,经典这么深刻,当然现在用不到,但我们说将来他可以用,乃至于他几辈子都可以用,他千秋万世都可以用。这么深度的内涵,我们人只要负责把那些文章放在他的生命当中,其他的事,你就不需要去管了,它就自己会成熟起来,而且所有的文章,到最后能够“融会贯通”起来,成就整体的作用。譬如读了《论语》,《论语》有四百九十八章,这四百九十八章在小时候读熟了,背诵了。你如果问:他怎么能够了解其中文义呢?他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了解的呢?他什么时候会立君子之志呢?他什么时候会起向往圣贤之心呢?还有,如果一个孩子背诵了《论语》,又背了《易经》和《唐诗三百首》,这三部书,有什么关系呢?它们在什么时候,又为什么会凑在一起,共同成支持一个生命,使他成为具备有高度有深度又有美感的质量呢?──这些问题,谁知道答案呢?你怎么要问这个问题呢?你问这个问题不是自讨没趣吗?你为什么不去问一个造酒的人,你的酒为什么会发酵呢?它是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发酵的?你这样子问可以吗?你常想掀开盖子看可以吗?为什么人到这个时候变得这样笨呢?
你不该问的问题你问它作什么呢?而且每个人都知道啊,那些反对读经的人我们跟他说如果小孩子就让他背完《四书》《五经》,他长大之后语文能力会比较好,他可能会多些文化的教养,他也同意。但是他一谈起教育,就气急败坏,说:你怎么可以教这些孩子死背书!他又来了,这个整个时代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这么不讲理呢?这个问题不是很简单的吗?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道理啊,你何必去看很多教育的专业的书呢?所以我认为我们讲的读经教育是最合乎儿童中心本位的,因为我们精细地考察了儿童的学习心理,按照他学习的特质安排教材和教法。他学习的心理既然是输入,他心门开得广大,无条件的让你去输入,而且我们明明知道只要输入,他就能储存,也就是他记忆力好,而且我们也明明知道他储存的越多,越能够融会贯通,储存的越久,他越能够触类旁通。
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工作,是一种高度智慧的工作,但它却不需要这个人去做任何工作,老天在默默之间,就做好了,你看你省了多少事!你的工作只有输入一些有用的数据,就好像你只要把这些葡萄洗好了,放在酒缸里面,老天就帮你把你的葡萄变成醇酒,你只要把经典放进孩子的生命当中,老天就把这些文章变成智慧,不需要你辛苦去工作,你为什么那么烦恼?!为什么不用老天的力量,你还想用你人为的力量,说:来,我讲给你听!你是讲了,已经讲了一百年了,不过,你越讲,让中国孩子长大了,头脑越笨,肚子里越草包,心灵越空虚。当你发现问题严重的时候,却已经来不及了。请问:你还要继续讲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