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孔子为政之道。孔子说:“政,是端正的意思。只要您自己行为端正,谁敢不端正?
子之不欲”其实就是“子帅以正”所包含的内容之一。“子帅以正”,就是为政者要行仁道。对儒家而言,就是要行礼治。所谓礼,就是一切合义的道德与法律规范的统称。因此礼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道德教化,二是法治建设。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子曰:“民无信不立”。为政者只有依礼而行、以身垂范,才能使民众对礼治生信,礼治也才能取得成功。因此,为政者既要为政以德,正人先正己;又要建设合义的规范,使民众有法可依。这就是“子帅以正”的全部内容。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故官若盗国,则民必盗货。而为政者若能“帅以正”,则民众亦将内有廉耻、外有法约,纵有奖赏,亦必不肯为盗。故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子帅以正”,则“群下归心”,俯仰无愧于天地,所行无不可示人。因此,滥用公权、怠政懒政、贪污腐败、环境污染以及食品与疫苗安全等问题之所以屡除不尽、屡禁不绝,关键就在于政务信息不透明、官员财产不公开、社会监督不开放、司法地位不独立。而这一切则皆由“子帅不正”所致。正因为所行不正,所以才信息不敢透明、财产不敢公开、监督不敢开放、司法不敢独立,所以才只能靠枪杆子威吓民众、靠笔杆子欺骗民众,以维护执政权力、维持统治地位。
儒家文化中天然地含有主张公平正义、反对专制暴政的基因,此两章可为又一明证。“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此话虽是孔子对季康子所说,但后世为政者,皆当奉为至理名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