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时代,影响了人的行为方式,社会方方面面正在被重塑。
有小伙伴提出要把一天使用的科技电子产品列出来,我也做了作业,大致有: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热水器、电梯、地铁、笔记本、智能耳机、刷卡机、冰箱、负离子吹风机、电视、智能台灯、智能灯带等。
其中,手机、电脑、电视是使用最多的科技产品。
part1 手机
我不算是一个重度手机使用者,但手机作为随身通讯设备,每天使用时间至少在4小时。以上周为例,我查看了我的手机平均屏幕使用时间为4小时18分。其中,视频娱乐类7小时18分,微信社交11小时19分,信息与阅读2小时39分。感觉还能接受,不过对微信社交时间希望进一步降低。
看到一个数据,是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发布的《95后手机使用心理与行为白皮书》显示,95后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8.33小时,其中社交用时最长,接近2小时。希望人们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各种便利的同时,谨防陷入对“物 ”的崇拜。
part2 电脑
工作日都会使用macbook工作,周末如果要打开,一般只是要写文字时候才使用。
流程一般是,头脑在进行思考时,会使用电脑输入互联网信息,信息进入我的大脑进行加工后,头脑产生信息输入需求,这时候通过键盘,把电脑作为输出端导出。
手画了一个简单的人机交互架构图,如此看来,电脑真是名副其实的第二大脑,已经和我的生理大脑紧密连接在一起了!~~~o(╯□╰)o
part3 电视
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电视收看的内容节目和手机已经可以实现覆盖,唯有硬件的不同才是最大的差异化。
小时候,追电视剧、动画片、追喜欢的视频节目,工作后什么时候会打开电视呢?偶尔看电影、打游戏,大屏代表更完美的沉浸感,而和男票一起在沙发上窝着,是因为想共享同一个大屏而需要。
从电视,发展到电脑,然后到手机,屏幕越来越小,产品使用越来越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我们在享受科技产品提供的方便的同时,注意力被一步一步分割,时间越发被碎片化利用,身边总是涌现越来越多各种焦虑的声音。然而,沉浸越来越少,例如好好看一部电影,谈一场不分手的恋爱,线下和他人深度交流,一场需要一整天的徒步,这些需要大块时间、全情投入地去做的事,在当今的社会变得越发奢侈。
积极心理学的心流理论,“flow theory”,是于1975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Mihaly Csikszentmihalyi首次提出,它是指一种个人精力完全投注在某件事情上的感觉,忘我、忘记时间、忘记其他所有不相关的东西,完全沉静在某项事物或情境中,就像是自己极端的专注于做某件喜欢做的事,完全没有因为迷惑、重复、繁杂的任务而引起烦躁或无聊,沉浸产生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和充实感,心流的产生,能真正放松,感受愉悦。下图中举例了人的心理状态对应的用户行为,提高调整和技能,可以提升心流。
PS:用户行为不是绝对的,同样类型的行为下,如果提升挑战和技能的方式,例如,阅读有专业度的书籍,就可以到达心流状态。
写到这里,突然发现自己还是忍不住默默升华了这个作业的意义……哈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