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读书家奥野宣之有本书叫作《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写得很有头脑。他找到了我们阅读时常常犯到的错误。比如匆匆读书,大概弄懂了作者的表面意思就立刻合上书本说,我看过了。
奥野宣之说:“如果只是用眼睛看过,而不是记在脑子里,读再多的书也没有用。”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他先是提出来 ,从读书目的的教育方面作为解决问题的开端,提倡要把书中所讲“融入身心”,在“享受读书”的过程里“塑造自我”。为此他制定了一个读书的基本目标:“读完每一本书,都能有扎实的收获。”换句话说,就是把别人的精彩变成你自己的精彩,甚至是把别人的能力转换成你自己的能力,这样才叫读书呢。
透过文字,你发现了作者的本事,觉得你也必须具备,于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这都是明白了个中三昧的聪明之举。“又是要死记硬背吧?那样太辛苦了!”又有一些人开始了抱怨,其实,他并不主张搞“单纯的记忆”,而是强调着“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智慧,并且得心应手的应用”,这便有点难得,做起来并不容易操作了。
看了一本书,回答了四个关键词组成的一个问题:内容+喜欢+影响+长处。内容可以说成三句话,也可以说成六十句话。可长可短,这要看你的理解思考如何了。喜欢是个重要的关键词,发现自己的兴趣,自己的兴致所在,为将来的自己的个性形成十分必要,所以一定要找到。影响是什么?是这本书对你的训练,全部训练课程的提供,要你的技能渐渐成长成熟。
长处是什么?一种客观的评价,从书诞生的时候,这个作家就树立了一种超越别人的卓越本领,他以这种本领训练了你,你有没有变得有所特长呢?能够超过自己的一般状态,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空间呢?最终,你会走到哪里呢?现在怎么样了呢?
奥野宣之还有一个遴选办法也很可贵,就是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把哪些内容当成自己的笔记抄下来,做一份精彩摘抄呢? 他觉得必须经过三次挑选:如果你看得比较好的内容,先来折一个书页的小角。再次来读,仍旧觉得不错,再折一个小角。直到最后,拿着笔做出决定的时候,如果你依旧觉得颇有价值,可以抄下来学习,内容依旧精彩,那就坚决抄录下来,以待今后反复品味。
最后,他的观点也富有指导意义:学以致用的背后一定是一个人可以从生搬硬套的记忆发展到了独创思维形成的阶段,独立思考成为一个人的创作支撑。精细的咀嚼和积极的输出一定要促使思想的内化。
他建议使用“重读”这一有力的做法,找一个好的环境,养成重读的习惯,抓住重读的收获,重读是你的思想逐渐加深深度。 他主张把“摘抄”当成具有重要价值的段落反复寻找,而把自己的“评论”的对象当成自己对那些研究问题、思想和表现力集中的地方。然后可以写出书评,博客上发表文章,甚至写出好的文章来。
这里我们看到,一个人的软实力的形成究竟应该是怎样的情形,假如没有了对很多内行书家的继承、消化和理解,我们是不可能做得到什么对别人有益的创新和发展的。这个道理容易理解,但不是不被经常性的忽略,今日一提,意在请年轻的人们尽早了解,归入正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