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春节前夕,笔者夫妇移住京外,暂图清静,拟年后返京。孰料新冠疫情突发,旋殃及全国,并数度告急,遂蛰居小区,除五月份后因开会、检查身体回京数次外,皆在京外杜门自守。拜互联网之便,生活、学习尚无大碍。间或吟咏遣兴,爰有诗词若干,现就其中六首略作说明,可视为“本事”,笔者大半年之行止亦略见一斑。
一、例赠霁翔
正月初五寄霁翔同志
破五何须送五穷,
燕郊春色陌阡中。
衰躯我有周天梦,
健步君留禹甸踪。
黄鹤忍听风一笛,
紫垣曾看雪三重。
豪情未共时光老,
庚子况闻惊世钟。
庚子正月初五,二〇二〇年一月二十九日
既是“例赠”,说明我向单霁翔同志赠诗已是一个惯例。应该说开始是一种默契。赠诗始于2012年。这一年他接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他看到我给即将退休的李文儒副院长的赠诗后,就希望给他也写。这就有了第一首。第二年他又要诗,我写了题为《霁翔同志索句,以七律一首为赠》的诗。霁翔的性格既热情又幽默。我想,既然他喜欢我的诗,写诗也是我的积习,我当然可以每年赠他。他以后没有再说过,我的赠诗则持续了下来。2019年春,王旭东同志接任故宫博物院院长。记得在欢迎旭东同志履任的那天晚上聚餐时,霁翔同志将了我一军:“郑院长,我退了,您还给我写不写诗?”我说当然会写的。从这时开始,默契就成了惯例。回头检看,从2012到2020年,我已连续九年向霁翔赠诗十二题十六首,2015、2016年各两次,2018年两次六首。第一次赠诗有“共事月余非偶然,今番踵继见前缘”之句,是说我与霁翔的缘分。2002年,霁翔同志担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我作为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共事了一个月。后我到故宫博物院工作,但我们又都是文化部党组成员,当然还是同事。
故宫博物院虽隶属文化部,但文物业务却由文物局主管,因此故宫保护工作霁翔颇多参与。他担任文化部故宫维修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故宫的维修从一开始,他就是指导者、参与者。文物局有的活动,他也曾邀我参加。他继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是我首先极力推荐的。故宫百年大修是个接力过程。养心殿项目是霁翔同志规划的十八年大修的收官之作。我出席了2016年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启动与2018年养心殿维修工程正式开工两个仪式。参加开工仪式时我手术不久,身体虚弱,霁翔同志力邀并搀扶我登上殿顶,共同取出正脊上的宝匣,一起见证了这一难忘的时刻。在我赠霁翔的诗中,就有记述此事的两首。
“多少人生梦,花甲最堪怜。”2014年霁翔同志六十周岁,我写了《水调歌头·霁翔同志今届花甲,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亦三年,岁月如川,慨然有作》,末句“笑看雨风后,明月一轮圆”,也算是件轶事。霁翔还在国家文物局时,有次到故宫钦安殿检查工作,离开时走过存放真武灵签的签筒,有人就说抽一支吧,他顺便抽取了一支,第十五签:“一轮明月”,上签。过去不足为外人道,现在说说无妨。
2015年故宫建院九十周年,举办《石渠宝笈》特展,我出席开幕式后到国外探亲一个多月。通过网络,我看到这个展览深受观众喜爱,出现早晨午门一开就有千人跑步冲向武英殿的情形,被网友戏称“故宫跑”。我深知这对于故宫的意义,便用近十天写了长达百句的《宝笈歌并序》。这是我截止目前创作的歌行体中最长也是自己最为满意的一首。我特地买了一张明信片,抄录了该诗的一部分,亲自到当地邮局寄给万里之外北京的单霁翔同志。
霁翔同志2019年4月卸任,按他的说法,也成了“前院长”。我写有《南歌子·赠霁翔同志》:“千古烟云老,七年擘画新。回头盛事总缤纷,最是平安二字印深痕。 天阙霜晨月,和风御柳春。缘分当有又逢辰,我辈此生无悔故宫人。”
霁翔是个有心人,善于策划,思虑极精,我常为之叹服。我的这些诗词,他又请人书写,先后有董正贺、张志合、金运昌、何传馨、苏士澍、张旭、耿宝昌、吴良镛等。董正贺、张志合、金运昌都是故宫的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何传馨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著名的书画研究专家、书法家。苏士澍是原文物出版社社长,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旭是文旅部副部长,书法家,其父也是故宫博物院的老职工,他小时就曾在故宫住过,可以说是故宫子弟。耿宝昌先生是陶瓷大师,国宝级人物,其书法就像他的为人一样厚重。吴良镛是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霁翔同志的博士生导师,今年已届九十八岁,是与耿宝昌同龄的老先生。他们的墨宝就是艺术品;而有这么多名家的垂顾,拙作得附骥尾以增光,也是不胜荣幸之至!
不仅如此。霁翔同志还把这些书法作品装裱好,挂在他的办公室墙壁上,给许多来人介绍。他常说:故宫有两个写诗最多的人,古代是乾隆皇帝,现在就是郑院长。清代帝王,写诗最多的当然是乾隆,四万三千多首,几乎赶上《全唐诗》;其次是嘉庆皇帝,一万一千多;我只有一千二百多首,没法比,要算多少,我只能是第三位。霁翔是个率性之人,他知道这个,但仍然坚持着他的说法。
二、北湖九友
贺新郎·寄北湖九友并高昌同志
倏忽经年矣!最堪思、佳时仲夏,蓟燕芳翠。绣口锦心雕龙手,岂少扫眉才子?九友聚,风华际会。忝作人师施绛帐,这缘分、结就诗词谊。宫墙柳,北湖水。 春来遐迩新冠肆。有姚君、劫难经过,几多牵记!援鄂吟章通微信,我辈自当激励。道不尽,殷殷情意。《风雨同天》篇什夥,更李生、裒辑忙编集。莫辜负,一枝笔!
二〇二〇年四月九日
今年2月9日,《中华诗词》杂志主编高昌同志告,湖北聂绀弩诗词基金会代理理事长、《心潮诗词评论》副主编姚泉名同志不幸罹患新冠肺炎,现已痊愈出院。我即给泉名发短信慰问。后看到他的长篇古风《历疫记》,方知他与许多武汉人所遭受的磨难,不禁唏嘘再三!2月中旬,天津教育出版社副编审李军同志联系,提出由中华诗词学会编选《风雨同天——2020中华儿女抗疫诗词作品精选》一书,我作主编,由该社出版。李军还请沈鹏先生为此书题签。
由姚泉名、李军二人,我想到“北湖九友”,想到去年6月的第二届中华艺术大家讲习班。这个讲习班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举办,我忝为诗词班导师,高昌同志任助理导师。委托中华诗词研究院遴选了九位学员,其中就有姚泉名和李军。讲习班6月中旬进行集中教学。曾组织大家游览故宫城墙,我还做过《清代康、雍、乾三帝与诗歌》的讲座,因此词中有“宫墙柳”之句。
作为导师,我很高兴结识了一批非常优秀的学员。他们来自文化、教育、出版、金融甚至科技等社会各界,又多是屡获全国大奖的青年才俊。他们不仅诗词写作水平较高,有的已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在各自领域中对诗词文化的传播推广也有相当贡献。
因为集中教学在北京北湖九号会所进行,文人气息浓厚的诗词班就有了“北湖九友”的称号。虽然这像武侠小说里的武林门派的名字,但大家喜欢,我也觉得有意思。同时建了一个“北湖九友诗词班”微信群,经常交流各自的作品,从中可见所关注与思考的问题。最为活跃的是天府诗家蔡竞,创作力旺盛,又踪迹不定,有感必发,佳作不断。
今年关注、创作的重点自然是抗击新冠疫情,慷慨悲歌,感情深沉。群中最早一首是蔡竞写于1月22日的《声声慢·举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泣语》:“感痛楚,付愁肠,不尽九天悲咽。”刘安定《庚子新正初一有吟》:“不敢欢颜说拜年,泱泱万里正熬煎”、“几回读史嗟庚子,应许扪心畏自然”。吴宝军1月28日有《水龙吟·武汉疫情作》:“乌帽何轻,白衣何重,岂容愚懦。幸廉颇未老,南山再起,为苍生贺。”姚泉名在《核酸转阴性作》中向全国诗友发布自己战胜疫情的喜讯:“东风入幔琐窗晴,一纸报如天下宁”、“楚江尚禁可怜丽,春疠犹存未觉馨”。李军贺之以“红羊不敌天行健,黄鹤平添地德馨”、“最是九寰兄弟在,骚人未许叹伶仃”。此外,韩倚云《致李兰娟院士》的“胸藏大爱谏封城,看似无情却有情”、“暂时深巷千门闭,不日通衢万里行”,屈杰《武昌春望》的“连天烟雨黯春时,北望江城泪欲滋”、“雄风吹散千重瘴,妙手翻开万卷诗”,马飞骧《祝诸师友珍重》的“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无已大康,则维其常。式夷既怿,以畜万邦”,都是用心之作。金中的十二国语言版抗疫歌曲《定能挺过去》,则别具一格,发挥了自己音乐与语言的优势。
高昌2月20日的《闻中方向日本捐赠核酸检测试剂盒》是一首引来多位诗友唱和的好诗:“破浪回澜信有期,天清月白自无私。行来梅树香千里,坐爱樱花美一枝。举目云开端共待,倾心泉涌不须辞。本缘四海为兄弟,况更同舟风雨时。”
我于2月5日写了首《武汉抗疫赞》:“江汉伤时疫,鼠年春正寒。凶神凌北海,峻骨节南山。奋翮看黄鹤,同舟挽赤寰。一番风雨后,岁月记斑斓。”《诗经·小雅》中有诗《节南山》。节一作嶻,山势高峻的样子。
诗歌是有力量的。“北湖九友”,我的诗友们,为了这个时代,多写诗,写好诗!
三、老先生
老先生
先生何谓老?岁月郁轮菌。
百里冀音稔,一声京韵亲。
时雍聆謦咳,疫虐念丰神。
仰止典型在,当除襟上尘。
二〇二〇年五月二十日
中国文博界有一批老先生,他们以其非凡的专业造诣与道德人格,终生致力于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在各自领域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同行和国人的尊敬。人们称其为老先生。我因工作关系,曾与一些老先生结缘。我在职时常去看望他们,退下后也照样去,当然这已与工作无关,完全是个人行为,问安,请益,聊天。这种感受,可借用《世说新语》中所载东汉周子居常说的一句话:“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我看望老先生,时间多在春节过后。今年由于新冠疫情爆发,气氛日紧,不便打扰。到了5月,危情渐解。5月20日下午,我先后给杨伯达、苏东海、耿宝昌、谢辰生四位先生电话问候。他们都已高龄。杨、苏皆九十又三,家人接的电话,告老人行动不便,但精神还好。耿、谢俱生于1922年,即将百岁,我打手机,两人都是第二遍铃声响起时亲自接了我的电话,而且思绪清晰。当耿老浓重的冀中口音和谢老带有北京韵味的话从百里外的京城传来时,那种疫情下的久违之感,真令我感慨万端,也受到强烈的震撼。说明老先生平安,也说明手机就在手边,他们随时准备与外界交流,他们关心着室外的世界。在他们身上,我似乎看到了中国人必将战胜疫情的民族精神、文化精神。
杨伯达先生是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他长期着力于艺术文物及美术史研究,在诸多文物方面都有著述,是一个通才式的专家。他晚年倡导从玉文化高度进行玉器的鉴定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十五年前,我在一阕《西江月》中记述了他招收一位女士为徒的仪式:“后学拜师敛手,先生设帐开颜。漱芳斋里玉为缘,古道盎然再现。”在庆祝他八十寿辰的活动上,我作了“如玉人生”的祝词。他的九五华诞,我与单霁翔同志都出席了。我们围着红围巾与老寿星的合影,记下了这一温馨的时刻。
苏东海先生为原中国革命博物馆陈列部主任,研究馆员。在博物馆学方面,致力于博物馆哲学的研究和博物馆的发展研究,在中外交流中坚持“和而不同”的学术立场。1986年开始在中国传播和实践国际生态博物馆思想,2005年组织并主持了贵州生态博物馆国际论坛。主编《中国博物馆》杂志十九年。苏先生强调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因此我在他八十华诞的贺诗中说“宏材宗马列,妙笔化云霞”。他九十岁时出版《苏东海思想自传》,我为之祝贺:“岂是灵光闪念间?总为思想有波澜。”我们过去交流甚多,他称许我为知音。2018年去先生家,他耳背,视力日差,常面壁枯坐,但仍思维活跃,给我留下了“寂坐如禅定,放言犹马骎”的印象。
耿宝昌先生是蜚声海内外的古陶瓷研究鉴定大师,尤精于明清瓷器,为人十分谦和、低调。1980年1月,国家文物局应中国银行美国分行邀请,派耿先生赴美,鉴定清皇室抵押在美国花旗银行的瓷器,先生很好地完成了任务,驻美中国银行并向故宫博物院赠送康熙冬青瓶一个。此后先生又受外交部邀请,先后到我国30多个驻外使领馆进行古陶瓷鉴定。当外交部主管领导为此事向故宫博物院通报并表示感谢时,我才了解到这些情况。耿先生善书,十年前曾以“博爱”二字惠赠,我以为有深意焉,在《浣溪沙》中赞叹:“眼底功夫惊禹甸,腹中锦绣岂明清?但怀爱意自如冰。”
谢辰生先生是我在文博界唯一的常有诗词往来的人。先生是著名的文物保护专家。2007年,他以《步鲁迅七律〈自嘲〉》示我,抒文物保护之心志,有“群邪肆虐犹梼杌,正气驱霾贯斗牛”之句,我步韵奉和,报之以“人生风雨识途马,世事苍黄孺子牛”。他八十八寿辰又逢两本新著出版,我赋《千秋岁》祝寿:“真卫士,痴心叟。正颜陈病弊,薄海蒲牢吼。”2014年元月一天,九十二岁的先生走过高高低低的不少台阶,来到我的故宫御史衙门办公室,畅谈甚欢。他赠我刊登他的《不能把文化“化”没了》文章的报纸,言及当时城镇化名义下破坏文物建筑的弊端,慷慨激昂,我深为感动,遂写了《谢辰生先生寒日衙门见过,谈文物保护,感而记之》的古风。先生提议编印《新中国捐献文物精品全集》,首批书面世,他赋诗一首并以见示,我当然要奉和。2018年初,我曾到北京五环拜望先生并贺乔迁。我对自己概括先生性格的两句诗很满意:“平生气常壮,盛世语多危。”
祝老先生健康长寿!
四、东坡特展
念奴娇· 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
斯文渊厚,矗昆仑,天降赓传人物。东去长江连海浪,那记旧题坏壁?竹杖芒鞋,徐行漫啸,总是心如雪。江山无恙,逐臣魂铸雄杰。 苏子携侣呼朋,今番聚紫禁,眉舒清发。千载绵绵流衍远,艺苑辉光不灭。笔墨由心,文人同趣,堪慰萧萧发。文华宏殿,有情还照明月。
二〇二〇年七月一日
5月25日出席故宫博物院部分老同志与处长会议。这是今年以来院里召开的第一次大会。因为疫情尚未解除,按要求都佩戴口罩。故宫报告厅门口,最注目的是一片晃动的口罩,气氛严肃,也有点怪样的感觉。不少打招呼的,要细看才知是谁。这时,一位女士走了过来,我认出来了,这是任万平,故宫博物院主管业务的副院长。她对我说,故宫今年8月要办一个苏轼展览,策展方案正作最后的确定;她认为,苏轼展的文字不能平铺直叙,要有特色,问我能否写首词,为展览增点色彩?我当即答应。纪念紫禁城六百年的展览是故宫大事,苏轼又是何许人物?我能为之尽力,自是无上荣光。当然能否写好是另一回事,但参与故宫的工作,这是一种只有故宫人才能体味到的乐趣。
苏轼诗词流传很广,“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更是古今绝唱,尽人皆知。我与万平同志商量,就步《念奴娇·赤壁怀古》,概括苏子其人及展览特色。
故宫博物院是中国大陆苏轼墨迹最为集中的收藏单位,同时还藏有部分重要的苏轼师友作品,以及大量受到苏轼影响和能够反映其艺术思想的相关艺术作品。藏品时代跨度从北宋至近现代,类别涵盖书画、碑帖、器物、古籍善本等,在藏品的整体数量和丰富性上具有一定优势。本次展览从院藏文物中精选出七十八件套与苏轼相关的书、画、碑帖类文物作为展览主体,并辅以院藏器物类文物和古籍善本,同时向相关公藏单位商借少量藏品作为必要补充,在保证文物质量的同时兼顾了展品种类的多样性。
展览分为“胜事传说夸友朋”、“苏子作诗如见画”、“我书意造本无法”、“人间有味是清欢”四个单元,分别从苏轼的交游与时代、苏轼的文学创作、苏轼的书法艺术及其影响、苏轼的生活情趣与人生态度等不同角度,以文物为载体展现苏轼的艺术造诣和人格风范,及其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
我看了一下,此次展出的书画作品,列为“一级甲”的就有十二件:欧阳修《灼艾帖》、蔡襄《京居帖》、吕大防《示问帖》、王诜《渔村小雪图》、苏轼《题王诜诗词帖》、苏轼《治平帖》、米芾《盛制帖》、林逋《自书诗卷》、赵孟頫《道场何山诗帖》、鲜于枢《临书苏轼海棠诗卷》、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卷》、仇英《人物故事图册》。另有“一级乙”十四件,“二级甲”十一件。一堂荟萃,都是震古烁今、光耀千秋的经典名作,还有不少精美绝伦而充满宫廷韵味的器物,注定了这是一次名副其实的特展。
苏轼展在紫禁城文华殿举办。文华殿和武英殿两组建筑是外朝三大殿的左辅右弼。文华殿为明清两代皇帝经筵讲学之地,也是明清两代殿试后阅卷的地方。乾隆时为存储《四库全书》,又在文华殿后添建文渊阁。明清又都设有文华殿学士、大学士。总之是紫禁城文化气息最为浓厚的地方。北宋东京有龙图阁,是收藏皇帝御制文集及典籍、图画、宝瑞之所,苏轼曾是龙图阁学士。文传一脉。在此展现这位“千古风流人物”,当是别有意味。
8月31日,这个展览即将隆重开幕的日子,我们有理由充满期待!
五、老马识途
马识途老惠赐《夜谭续记》,宣告封笔,小诗拜谢并敬祝马老长寿
一从三峽走龙蛇,
匝地烟尘到处家。
发愿当为识途马,
力行还效补天媧。
龙门摆阵谭清夜,
江畔寻诗步好花。
庚子飘然封筆日,
依依笑对夕阳斜。
二〇二〇年七月八日
7月5日,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杂志主编高昌同志打来电话,告四川周啸天先生询问我的邮寄地址,并说这是马识途老托他打问的。我们不知有什么事,但很快就从网络得知,马识途老最近出版了一本书,宣告封笔,并有封笔告白:“我年已一百零六岁,老且朽矣,弄笔生涯早该封笔了,因此,拟趁我的新著《夜谭续记》出版并书赠文友之机,特录出概述我生平的近作传统诗五首,未计工拙,随赠书附赠求正,并郑重告白:从此封笔。马识途二〇二〇年六月于成都未悔斋附赠五首传统诗。”五首诗分别题为《自述》、《自况》、《自得》、《自珍》和《自惭》。其中第一首《自述》:“生年不意百逾六,回首风云究何如。壮岁曾磨三尺剑,老来苦恋半楼书。文缘未了情无已,尽瘁终身心似初。无悔无愧犹自在,我行我素幸识途。”
我想,可能是寄书吧?果然,三天后,我在期待中收到了从成都寄来的《夜谭续记》。看着竖写的“郑欣淼方家正之 马识途”两行工整、秀丽的题字,书法家的风采依然,我十分激动。其实我与马老缘悭一面,也没有其他往来。马老是中华诗词学会的发起人之一,首届中华诗词学会的副会长,现在还是顾问。这种渊源使他对学会充满着深情,一直与学会保持着联系。今年初,学会就收到他的抗击新冠疫情的诗。我知道,他给我寄书,是出于他对中华诗词事业的一份热情,出于对中华诗词学会的一种感情,也是对自己诗人身份的一个认同。我是中华诗词学会现任会长,这本书与其说赠我,不如说是赠给学会的。
马老首先是个革命家,他有着传奇般的经历。他的《夜谭十记》深刻揭露了二十世纪前半期社会的黑暗、官场的险恶,乃至荒诞可笑之怪现状,也反映了蜀川一带的人文地理风貌。《让子弹飞》电影就来自这部小说的《盗官记》。他的诗,是勇士的呐喊,是战斗的鼓声,是他心灵的剖白。他是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个文学家,一个诗人。
8日下午我拟了这首拜谢祝福马老的诗,七点半多发到学会的微信群里,不少同仁步拙韵,先后有十二首和作,向已创长寿和笔耕奇迹的马老致敬。其中佳句不少,如“风月何妨常过眼,园林自许且浇花”(沈华维)、“盛世微言酬故国,夜谭十记奉灵娲”(范诗银)、“腕力练成冰作水,诗心修到火为花”(刘庆霖)、“青锋冰雪杀敌剑,彩笔风云战地花”(王改正)、“盛世含情忍封笔,清江叠意又开花”(宋彩霞)、“纸上云飞堪倚马,堂前石润可留霞” (林峰)、“川江蜀地舞长蛇,日月时轮四海家”(何云春)、“犹怜远树沧桑月,更喜高堂翰墨花”(石达丽)、“擎天巨柏屹诗苑,百岁凌寒枝未斜”(尹彩云)、“襟怀成就凌云笔,翰墨漫栽解语花”(黄小甜)、“头颅惯作腰间物,意气时开梦里花” (张存寿)、“拔尘堪作识途马,蹈火甘从炼石娲”(胡宏云),等等,虽然大家“未计工拙”,但我知道,都是倾注着深沉的感情,都是下了功夫的。
六、云上诗情
鹧鸪天·“云”上出席第十七届《中华诗词》青春诗会
勃勃诗情岂可拦?
江山自不负华年。
室中未觉烟云少,
线上尤知天地宽。
渔浦路,剡溪船,
晋风唐韵总依然。
青春唤我吟心起,
啸傲何妨追古贤!
二〇二〇年七月十一日
《中华诗词》杂志是反映与引领中国当代诗词发展的代表性刊物。由《中华诗词》杂志创办的“青春诗会”是培养青年诗人的沃土。青春诗会以40岁以下的青年诗人为入选对象,每年从三百多位中遴选出十名左右,采用一对一作品修改、大会讲评集体定稿的方式举行。多年来青春诗会向诗词界推出了魏新河、尽心、王恒鼎、王震宇、郑雪峰、张青云、程羽黑、赵缺、韩林坤、金中、刘如姬、李伟亮、杨强等一批名家。参加过青春诗会的诗人,高昌和林峰现在《中华诗词》杂志任主编和副主编,韦树定和安洪波在《诗刊》任旧体诗词编辑,李伟亮在诗刊社的中国诗歌网任编辑,齐凯在《心潮诗词》任编辑,张脉峰和赵林英分别担任民间刊物《诗词之友》和《诗词月刊》的主编。
从2002年开始到2020年7月,青春诗会共举办十七届,参加者194人。第十七届诗会原定在湖北黄石举行,后因疫情改在浙江萧山义桥举行。义桥即古渔浦,被称为浙东唐诗之路的源头,古今众多诗人留有题咏。原拟采风的有现义桥十景等。因疫情又没能去成。于是决定通过网络举办。
但是我在任中华诗词学会会长的这十年中,却从未参加过“青春诗会”,当然有多种原因,而诗会总是在外地、京郊举办,出席不便则是主要的。所以这次《中华诗词》主编高昌以网络形式进行来请我,就不好推辞了。我也在想,正因为十年没有出席过,应是一个遗憾,这次活动无疑是最后的机会,不能失去。
通过视频开会是疫情以来的常见事,人称“云”上或“线”上,时兴,也颇觉新鲜。我虽已半如闲鸥,但也免不了类似活动。人数少的会,直接在微信上按设定打开,比较简单。手机上同时出现几个人的面孔,纤毫毕现,真实的不无夸张之感。人多了,还是用手机,但要通过“腾讯会议”才行。6月中旬,故宫博物院博士后工作站举行博士后“线上”面试,涉及到国内外数十名应试者及一批专家学者,我因有一位考生,不得不反复试用,遂掌握了上线的程序,并领略了这一紧张而有趣的过程。这次云上“青春诗会”,我已没有操作上的障碍,进行得很顺利,强烈地感受了青春的诗与诗的青春。
因我对萧山义桥镇之渔浦略知一二,参加这个活动也觉得更有兴趣。自晋代始,浙东一带渐成文人荟萃之地。中华诗坛独树一帜的山水诗在此产生,同时书画艺术与宗教文化亦发育成长乃至鼎盛。探其渊源,盖浙东山水优美,尤以越中、郯溪为最。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称:“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州天姥为眉目。”因而引来众多诗人,其笠屐所至,即自萧山起始,渡鉴湖、泛曹娥江、溯剡溪后,折余姚、宁波重返绍兴、萧山。这一路故事很多。住在山阴的王徽之夜雪初霁、月色清朗之际,忽思剡溪的戴逵,便乘小船拜访,经过一夜才到戴的门前,却不进门而掉头返回,留下“乘兴而行,兴尽而反”的千古韵事。
近代学者提出唐诗之路一说,引起学术界重视与研究。萧山义桥镇之渔浦,当为唐诗之路源头。其地位富春、钱塘、浦阳三江汇合之处,据西陵古渡之上游。古代游旅每循水路,西来舟楫便由新安、富春折入此间,后过横塘牛埭而东。先行者为山水诗鼻祖南朝谢灵运。而渔浦非唯地当要津,且风景奇秀,人文绝胜,亦为一处景点。
鼎革开放,渔浦所在之义桥镇随经济实业之发展,其孝义文化、宗教文化及崇学、崇礼、崇商之风发扬光大。乡贤贺知章《回乡偶书》诗千古传唱,后人继其遗风,热爱乡土,振起骚雅,特成立萧山区诗词学会义桥分会,大批新诗人涌现,又承办“青春诗会”,让更多雏凤新秀在此吟写放歌,使唐音宋韵之遗响绵绵不已,其情殷殷,其成果亦昭昭可观。
我很赞赏《中华诗词》杂志用唐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诗句总结这次活动:一千多年前刘禹锡的“云上”无限高渺,我们的“云上”则无比广阔;不同的“云上”,充满了同样的诗情画意。
二〇二〇年七月于燕郊寓所寸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