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历史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于现实生存有无真实用途?
过往常以为所谓的学习和读书的价值在于立足当下的应用,检验的效果是对于个人功利的有无实质性的增加,如以此作为评判标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认为读书是无用的,或者说效用是极低的,因为所谓的成书的经验是过往经验和经历的总结,而效用的具体体现是当下的应用以及对未来的预判,世界是流动的世界,充满着不确定性的因素,过往的经验如何能确定适用于当下,更何况对于未来的预判?更何况一些人文科学的书籍,它们的效用就更难具体量化,所以读书真的是无用的吗?以狭隘的眼光来看,观点可以成立,我们现在常以“三观”合与不合,来判断是否能成为关系紧密的伙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宇宙观,何以见证,世界没见过怎有世界观?又何为宇宙观?宇宙:天地四方谓之宇,古往而来谓之宙,个人眼及所见,又何其狭隘,书作为一种信息的总结,拓宽的是视野,看见的是天地四方,古往而来的宇宙,有了观念,才有预判的逻辑,才有立足现实的应用,无用本不在书,而在于人本身,一个没有思考的人,没有观念的人,是没有笃定的人,没有思辨能力的人,自然无法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历史即为古往而来的宙,今读钱穆《中国历史精神》颇受启发,中国作为世界唯一千年未断裂的文明,钱先生在70年前的的担忧和预判,于今天来看都在逐一体现,拉长了时间周期来看,其意义和价值就得到真正的展现,特别是教育方面和道德精神方面的担忧,教育方面我们关注焦点在功利,集中在少数部分的精英教育,忽略了更大范围的普通平民的生活教育,丢失了国民教育,失去了信仰教育,忘掉了人文教育,强调了学校教育,却不知社会真正的稳定器和推进进步的是更广义的人生教育,学校教育若仅是鼓励个人上进,仅注意到让每一人都接受知识和职业技能,而没有注意到每一人的“可能的失败”,及其内心情绪上的“真实苦闷”,这单方面的教育,又何能达到其理想的效能?“人人皆可成尧舜”,重点是道德教育自我修养,教育不是单靠某一小部分人的倡导,是整个社会对于某一确定因素的尊崇,比如中国古代对于儒家,孔孟的尊崇,尊崇的是一种道而非指某一个人,在这种的道引导下,个人的人生教育的坚持,社会氛围的强化,我们在学习西方时不是全面的西化,而是找到自己文化的精髓,一个现代社会重要的并不仅仅是打破传统秩序,同时需要建立起一套新的体系,它一定还是从中国传统脉络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体系。
钱先生的这本《中国历史精神》是在五十年代于台湾高层决策人的讲演搞编辑而成,篇幅虽短,但是思路明确,语言浅显,历史真正的意义在于梳理脉络,不在于某一个具体史料的叠加和堆砌,记住历史的某一事件于今天的应用和明天的预判毫无价值,就只能浮于表面,钱先生从史学方法,政治,经济,国防,教育,地理,道德精神七个方面全面阐述当时面临的问题及该关注的重点,到今天我们作为后世来看他们的价值就体现的十分明显,只是我们更应关注于具体解决的具体方案。
最后关于读书有用与无用的个人判断:如果我们立足长远 拉长周期,拓宽视野,训练思维的维度来看,当然是有极大价值的,我们需要在一个宏观的框架内,回归于内,根据个人去做具体落地的选择,人生的选择总是大于努力,用于与否在于人而不是在于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