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辟和光荣革命
克伦威尔死后,群龙无首,控制英国的军政府无力维持和平局面,脆弱不堪的英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立刻就面临着的问题是你自己寻找出路。没有别的办法了,被克伦威尔踢开的议会借着传统又回到了权力舞台的中心。
民主决议的结果就是请回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这是很自然的,此时的英国需要一位居中的权力协调者,除了传统的国王世系,没有哪一个人,或者说哪一种力量能够让各方权力取得平衡的结果。不过,国王虽然还是那个国王,但经过了革命战争的 英国已经不是先前的那个英国了,历史一直在默默地前行中。
查理二世复辟后的英国,议会已经具有了相当强大的制衡力量。尽管查理二世复辟以来,作为报复,处死了很多先前的革命党人,和形形色色的反对力量。但他已经无法像以前的英国国王那样为所欲为了,他的权力的大部分已经被关进了笼子。
甚至可以这么说,查理二世本人能够得以善终,更多的原因很可能是他本人随和快活的性情,据说他是一个风趣,魅力十足的人。这让普通的英国人对他怀有感情上的好感。他与议会的矛盾始终也没有发展到完全决裂的程度。
查理二世(英语:Charles II,1630年5月29日-1685年2月6日),斯图亚特王朝第十一位苏格兰国王(1650年—1685年2月6日在位)、复辟后的首位英格兰及爱尔兰国王(1661年4月—1685年2月6日在位)。查理一世嫡长子,詹姆斯二世同母兄,生母为王后亨利埃塔·玛丽亚。
早年父亲查理一世被克伦威尔处死,查理二世被迫流亡外国。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由其子理查·克伦威尔继称护国公。但理查无力镇压反叛的民众与军官,英国政坛陷入混乱,国会遂声明由君主制复辟,查理二世因此得以返回英国。
1660年查理二世在多佛登陆,回到伦敦,次年4月,正式加冕为国王。即位之初他就与强势的议会妥协,谨慎地行使其有限王权。他在1665与1672年,发动两次英荷战争,结果因为战局不利,得失参半;国内政局反而卷入外国势力的斗争,深受法、荷的操控与干扰。1678年,反天主教的激进派议会,利用“天主教阴谋案”酿成的政治大风暴,展开对天主教徒的强力迫害,并试图彻底架空王权。1679年,查理二世签署国会制定的“人权保护法”,以后政治人物即使身处风暴,仍有一定的人权保障。1681年后查理掌握主动,打败政敌并大幅提升王权,重建了其父的绝对君主制。
1685年查理二世驾崩。他为顺应民心,长期保持英国公教的信仰;但他生前一向同情天主教,临死前就皈依了天主教。他死后其弟詹姆斯二世继位。
查理二世个性活力四射并奉行享乐主义,生前获得多数英国人的喜爱,以“欢乐王”、“快活王”(Merrie Monarch)闻名。
一生风流快活的查理二世留下的子嗣众多,可惜都是私生子,他的王后没有生育能力。可能是他与王后感情还不错,当然更可能是他不太在乎这个事情。总之,英国国王的王冠只能落在他弟弟詹姆斯二世头上了。
詹姆斯先生恐怕完全没有理解当时英国社会格局的真实情况和民心向背的能力了。他是一个天主教徒,并且试图恢复天主教在英国的统治地位。这对于已经逐步在英国人当中扎下根来的英国国教来说,基本是不可忍受的。对于一个大部分实际政治权力已经受到限制的君主而言,选择与这个国家大多数人的信仰背道而驰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寻死路。这就相当于我们中国人怎么可能会选择一个公开地不认自己爹娘老子的人做皇帝一样的道理。
剩下的事情其实也不必再多说了。英国议会邀请詹姆斯一世的女儿和女婿出任英国国王,几乎不流血地解决了这个貌似紧要的问题。其实,这一切,所谓伟大的“光荣革命”不过就是英国社会数百年来内部冲突,斗争不断的一个自然结果罢了。英国社会已经完成了从一个古代社会向一个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这仅仅从荷兰执政威廉,也就是詹姆斯的女婿统帅着规模并不很大的军队登陆英国后,几乎兵不血刃地进入伦敦就能一览无余了。一路上詹姆斯集结的保王党的军队倒戈不断,还有什么比这个情形能更好地说明英国人民的选择吗?
各种历史教材中对“光荣革命”这一段描写地特别详细,比如当时各种派系的力量对比,他们各自行为的分析等等,浩如烟海。其实,就我个人的意见而言,毫无必要。查理二世和詹姆斯二世的时代更多地只是舒缓一下英国人经过了严刑峻法的克伦威尔时代所带来的紧张气氛,放松一下人们紧绷了很多年的神经。他们所代表的古典英国的残骸都不太值得去大力清除了,轻轻一吹大概就足够了。就像我们中国的大清王朝被辛亥革命所终结一样,都只不过是一个标志性的历史结果罢了。
不管怎样,“光荣革命” 后,一个彻底崭新的时代开始了,不光是大英帝国,对全世界而言也是如此。一般认为这是世界近代史的起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