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另一家】:基于忘记目的的错误手段:光盘行动
为了展现节约,光盘被提倡,而剩菜剩饭已经成为不是浪费所能够表达的错误了。
不过,在进行一项活动之前,尤其是改变时,我们最好还是能想想目的是什么?手段当然是要随着环境而不断更新,但是总不能忘了目的是什么。就像炊具不断“先进”,而对美食的渴望却没有改变一样。
于是,为什么我们要剩菜?以下来自《孟子.离娄上第十九》的一段似可以说明到今天在中国山东农村还依然保留的必须要有剩菜而且剩菜数量与招待热情正相关的习俗:
原文: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馀?』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馀?』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译文:曾子奉养父亲曾皙,每餐必定有酒和肉,将要撤去时,必定请示要把剩余的给谁,如果曾皙询问有没有多余的,曾子必定说:“有。”曾皙去世,曾元奉养父亲曾子,每餐必定有酒和肉,将要撤去时,不请示要把剩余的给谁,如果曾子询问有没有多余的,曾元就说:“没有了。”实际上是要将剩余的下次给父母再吃,这叫做奉养父母的口舌和身体。只有像曾子那样,才可以叫作顺从了父母的意愿。侍奉父母能像曾子那样,就可以了。
孟子从孝养的角度说明了剩余的目的,剩菜剩饭只是手段而已。今天,我们把重点放在手段的改变上,而不去思考甚至扭曲目的,美好的德行就这样被充满吸引力的手段更新而弱化。
这么说,并不意味着要不去改变手段。例如,今天人们去河南,喝酒的方式还是“端一个”;例如,今天的普洱茶还是以“饼”或“砖”的方式包装等。正像吕思勉先生反复说明的读史的意义那样,历史是会以不同的形式在上演,因为情景总在改变,但基本的道理不变,否则故事会啊?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光盘行动以及点菜时N-1的思路进展,没有了目的的乡土的中国是不是渐行渐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