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记起我最早的课外读物,不是童话故事,不是四大名著,而是台湾作家刘墉写的一本本散文集。
父亲是个酷爱读书的人,我记得那时他读张学良传、读毛泽东传,能一晚上不睡觉。虽然工作特别忙,他晚上回家还是能够拿起一本书,挑灯夜读。
所以那时候,家里除了书房有一架子的书,每个房间都散落着一些有的没的的书籍,尤其是厕所。
我们家的厕所很小,回忆起来也就1.5平米,只能放下一个马桶和一个洗手池。可就是在这么小的空间里,竟然摆了一个和马桶同高的小架子,上面摆着各种各样的书,定期更换。
最常见的是每月一期的故事会,而对我影响最多的,就是刘墉的书籍。
《我不是教你诈》,《冷眼看人生》,《肯定自己》,《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萤窗小语》。
虽然这显然不是小学生该读的书籍,可是幽默的文风,易懂的道理,一个个小故事,却深深地吸引着我。我早已记不清里面有什么内容,可是那种感觉却清晰的很:一位父亲在向他的儿子讲述小故事,每个故事引申出一些小道理,为人处世的道理。
那个时候老师让每天写一篇日记,我记得这些书里的故事和道理简直就是我日记里的常客。
常常就是不知道日记该写什么了,就摘抄一段文字上去,再评价几句,“好有道理呀”,竟也蒙混过关了几年。
我相信父亲和母亲并不是有意在让我读这些文字,也没有验证这书里的三观是否适合教育小孩子。那时候的教育往往都是放养式的,不是现在这种精细化教育。
可是这种耳濡目染,却让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从小故事中去提取大道理,也让我比同龄人早一些接触到了散文、文摘的形式,无意地给我的写作奠定了一些基础。
小学5年级的时候,我的投稿的征文得了全省的特等奖,代表全州去省里参加颁奖典礼。当时觉得好突然也好幸运,也不记得自己究竟写了什么。
可是现在想想,一切都是有源可溯的。
我没有跟父亲再说起刘墉对我的影响,也没有机会感谢他在我幼时无意给我创造的读书环境。
我还没机会跟他忆苦思甜,他就已经离开了。虽然有那么多话想跟他说,可是都没有机会了。
好在,生活还在继续。我也成为了一名母亲,也要开始教育下一代。
我相信,言传身教 耳濡目染这个最简单的道理,是最好的教育方法论。
感谢你在我10岁那年,让我遇见刘墉。
感谢你,我的父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