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份中美贸易战从口水仗中逐渐转移到各自发文公布关税比例以来,中国政府对美方的贸易制裁相当强硬,一改过去多年的唯唯诺诺,转而以强硬姿态回应:奉陪到底,不惜付出任何代价,必定予以坚决回击。
4月4日下午,中国政府正式“亮剑”。商务部发布公告拟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汽车、化工品、飞机等14类106项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涉及金额约500亿美元。
可以看到,位列中方对美加征关税第一位的却是农产品——大豆、水果等。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关键节点,为何选择金额占比较低的农产品作为“头号玩家”进行狙击呢?对美国农产品加征25%的关税措施,对中美双方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通过经济牌影响美国政治格局。据中国海关数据,2016年,美国出口的62%大豆、14%的棉花均销往中国。中国对美进口大豆3366万吨,金额138亿美元;2017年,中国进口美国大樱桃300万箱,进口华盛顿苹果2.9万吨,进口猪肉6.6亿美元。从金额上来讲,并不是很高。但是由于涉及面广,影响人群大。尤其是临近美国中期选举的关键时期,而大豆出口最高的8个州都是特朗普的支持州。因此,势必加大美国国内民众对本届政府的不满情绪,甚至将影响中期选举的投票结果;
其次,时间段,见效大,受众面广,短期难以恢复。据社科院农发所副研究员胡冰川说:本次对国美征税的水果类从,对于中国来说,总货值不是很大,影响较小;但对当地农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见效快、影响大。比如:像车厘子等生鲜水果即将上市,水果不像大豆可以库存,而是具有保鲜期;像碧根果等坚果类产品在美国属于全年出口,这意味着此次征税对这些行业影响是全年的;像果树类的转型需要2-3年,调整起来比较困难,短期难见成效。上述种种,将给美国果农带来巨大的压力。因为,除了中国,没有哪个国家能有这么大的采购量了。
最后,先养肥后杀熟。这招已经不是第一次使用了,像去年下半年因为“萨德”事件而闹得沸沸扬扬的中国对韩国旅游业的打压,如出一辙。先通过物品采买、旅游等大流量的经济牌,把市场给哄抬起来,使得相关国家加大产量,增添设备,增加雇员。当发生政治、军事、经济等纠纷时,重点打击相关产业。如此上下对比,产业盛衰极为明显。韩国旅游业到现在还为恢复过来,便是极好的证明。这次重点打击美国农产品,亦是如此——打击点精准无比,牛刀小试,便已初见成效。
最后,还不忘“雪上加霜”一下:特朗普关心的究竟是谁的利益?是232措施所袒护的钢铁和铝业,而不包括农民们和出口商们吗?哈哈,真是到位极致!直接打击美国政治的最上层建筑,这招可真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