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过节应该是情有独钟的。
小时候最盼望的日子自然是过年,过春节。那时候,计划经济,买什么除了钱以外,都必须要有票,没有票,有钱也买不到东西。记得每到下半年,父亲如果遇到有农村人,就会问:家里喂了猪没?过年会杀猪吗?如果杀猪,能卖点肉给我们吗?
母亲认识一个农村的老乡,关系处得特别好。有一年,也不知道是他们家杀了年猪,还是别人家杀了,反正过年前他们家儿子就用扁担挑了一大块猪肉过来,挂在家里,那厚厚的肥膘白白的,煞是诱人。
当然,过年做吃的并不是我们小屁孩关心的事。我最关心的事是过年放鞭炮。快过年的时候,就会泱着母亲去买鞭炮。家里肯定是不富裕的,母亲也舍不得买多少,一般就是买一小挂鞭炮回。还嘱咐我,不到过年那天可不许放啊。
我拿着那挂鞭炮,珍惜万分地在桌子上摆好,先将鞭炮包装拆了,然后,将那根绑鞭炮的线找到,小心的将鞭炮拆下来。一根长的鞭炮就变成了一堆鞭炮了。再将鞭炮用纸包起来,藏到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晚上做梦的时候,都会想着去放鞭炮的快乐。
很多的时候,哪里又忍得住过年再放呢?经常是今天摸几个放了,明天摸几个放了,等到过年了,基本就没啦!只能眼馋馋的看别人放鞭炮玩了。
所以,每到下半年,就信誓旦旦的要存钱,好过年去买鞭炮。可怜那时候的小屁孩又有几个钱呢?存钱买鞭的宏伟计划大部分就只能是泡汤了。有一年,实在是忍不住了,就去偷了母亲的钱来,买了鞭炮藏着。偷窃的事情自然是马上被母亲发现了,挨了母亲的责罚,鞭炮也被母亲收走了。不过还好,过年那天,母亲还是将鞭炮给我了,让我过了一个玩鞭炮的“肥年”。
慢慢就长大了。
等结婚后,就知道了一词语,叫“三节两生”。所谓“三节”是指春节,端午和中秋。所谓“两生”是指父母的生日。这五个日子做儿女的是必须要回家和父母在一起的。过节庆生的日子,就成了儿女向父母表达孝心的时间了。
父亲的生日是阴历四月份。每次过生日的时候,我就会把家里秋天拆下来收藏的电风扇拿出来装好,换句话说,父亲只要一过生日,天气就热起来了,夏天也快到了。
母亲的生日就有点意思了,她是过年的正月初二。常听母亲说,她这辈子就没过过生日,一个,过年反正家人们会要在一起的,分不清是过年还是过生,一个,亲戚朋友一般过年也不大方便来过生日。母亲虽然只是说说,也是一种遗憾。等母亲老的时候,想过找个什么专门的日子,给她老人家过一个生日,可后来,这个愿望,也没有实现。
父母都不在了,想去给他们庆生,也不可能了。三节两生的两个日子,只能成为了回忆。
剩下的三节,也变得越来越没什么感觉了。
儿子长大了,去了远方。三节两生对于他们年轻人来说,可能就更没有感觉了。端午中秋就算了,春节可能会回来,和你呆上几天。陪你吃两顿饭,就仿佛成了最大的孝道。至于生日,到时候给你发个红包,说句生日快乐,就算完成了任务。
小时候过节的那种浓重的节日氛围,早已不存在了。
现在的节到是越来越多了。除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洋节也多。最搞不明白的是做什么都可以“过节”。如果你愿意,几乎可以天天“过节”,可这样的节有什么意义呢?
小时候以为过节就是过好日子,庆生就是去看父母。现在知道,过节庆生,其实都是想去找一份亲情和温暖。人是需要亲情和温暖的,没有这些东西,日子过得再好,也会觉得没有滋味。可惜,真的明白这些道理的人不多。
我们小区的广场上挂了一个横幅:“庆祝~~中央花园邻里节”,邻里节?有点意思啊,这节日不知道怎么过?只知道,我们家隔壁住的那家,好像见面都难得打声招呼,至于姓什么叫什么,天晓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