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资领域里,“贪婪”像一个魔鬼,有着无数的化身,无所不在,几乎总是“所向披靡”。如果你有哪一次被“贪婪”这个魔鬼摆了一道,别惊讶,因为那实在是太正常了。被摆了一道,竟然还没死,就应该非常庆幸了;被摆了一道,还没死,然后竟然还醒悟了,那就是不幸中的万幸。
最可怕的情况是这样的:很多人的贪婪,来自于无知。当人们想要一个并不属于他们的东西的时候,那就是贪婪。可是,当他们那么做的时候,很可能他们并不知道那么做是贪婪,很可能他们并不知道那东西原本并不属于他们,他们理所当然地以为他们“原本就应该”拥有那东西。
举个例子,借钱不愿意给利息,就是一种贪婪。
首先,利息就应该属于放贷者;其次,金钱在时间流动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利息,于是,理论上来讲,这世界就没有“没有利息的钱”,哪怕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可能是“负利息”。所以,“不愿意支付利息”,即“想要实际上属于别人的钱”一一你说这是不是极度贪婪?
关于利息如此,那,关于投资回报率呢?2011年到2015年期间,中国境内的民间借贷互联网化一一也就是P2P,非常火爆。当有平台给出年化25%收益的时候,实际上说明已经危机遍地了。
你可以到网上搜一搜,看看大银行的一年期整存整取存款利率是多少?这几年大约都是1.75%左右。
我们知道一个基本的原理,资本金额越大,获取同样收益率的难度越高。
用100元去赚取10元,应该是易如反掌,然而,用100亿去赚10个亿回来,与前者之间的难度差异就天壤之别了。银行的资本量级太大,所以,能给出的利息高不到哪里去一一银行也要把钱借出去才能赚取“利差”。民间小额短期借贷的利率一直不低,但如若利率高到一定程度,达到15%以上,就已经开始存在很高的系统风险。若是达到25%以上,基本上两年内(即8个季度周期)必然崩盘。可是,国内频繁出现各种“民间借贷重灾区”,许多年来,连年不断,说明什么?说明的是,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15%以上的投资回报率“很可能原本就不属于自己”,于是,无知无畏。
无知无畏的结局通常都不好,很“遭罪”。贪婪最终肯定是“遭罪”,因为无知之下贪婪的人都很被动,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就已经在不得不承受那恶果了。
我们看看全球范围内顶级投资者的战绩巴菲特:伯克希尔一哈撒韦公司,截至2007年的43年里,复合年化增长率为21.1%;西蒙斯:文艺复兴科技公司,“大奖章”基金,自1988年成立以来,连续30年,平均复合年化回报率高达34%;格林布雷:哥谭基金,在1985年到2005年这20年间,复合年化回报率达到了40%.....,
这都是“神一样”的存在,那么,一个“及格水准”大概应该是什么样的昵?巴菲特给出的“参考标准”绝对是中肯的:我必须确保买到的是在长期至少获得15%复合年化收益率的股票。
这还是在对行业对企业有深刻研究与认知的前提下一一这一点很重要,有知有畏,才能有滋有味。大神格林布雷的一个类比特别精彩,值得牢记:买股票但不知道究竟买了什么,就如同手持火把穿过一个炸药工厂多你可能活下来,但是你仍然是个傻子。
15%,这是个要记住的数字。不过,在此之前,还要回过头来认真注意措辞:复合年化回报率。
绝大多数人终生都只是“短期投资者”而已,因为他们不强求自己关注长期,理直气壮地接受各种诱惑,于是,他们所关注的是“另外一个世界”。很难想象股票市场里的短期投资者们不关注K线图一一不关注这个他们能关注什么呢?也很难想象他们不去四处打探消息一一自己没有分析能力却又想要分析结果,这就是贪婪,可除了贪婪之外,他们还能做什么呢?
每个人进入股票市场之后,都会看一段时间K线图,因为
1.刚开始啥都不懂,实在没什么别的可看的
2.那K线图很刺激人性,总是可以让你感觉"所见即所得。
看着那历史波段,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新手脑子里没有闪过这个念头:“我要是在这里(高点)卖掉,然后在这里(低点)再买回来,哇,一定多赚很多!”
这是彻头彻尾的幻觉,因为那只是市场历史数据记录,而不是幻想者未来可能的实际经历。等有一天,自己真的身在其中就知道了,从自己身临其境的视角望过去,每时每刻的价格,都既看起来像最高点,又看起来像最低点;并且,一旦开始关注K线,基本上很难思考长期一一因为“活在当下”的感觉和冲动是那么强烈,自己的大脑分分秒秒都在被各种直觉所刺激,分分钟把自己变成赌客却又好不自知一一又是一个不留神就已经被“贪婪”这个魔鬼的变身所迷惑。
巴菲特的师父,格雷厄姆有个极度精彩的类比:股票市场短期是个投票机,长期是个称重机。第一次读到的时候,拍案叫绝!并且,突然之间因为这个类比而感到无比轻松。股票市场既然短期来看只不过是投票机,那就让别人投票就好了,反正投票者络绎不绝,根本就用不着我自己去投票,更用不着去反复投票。若股票市场长期来看是称重机,那称重这事儿也不用我干了,我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儿,去想尽一切办法去找到以后最重的那个“胖子”。找胖子很简单啊,就看谁“越吃越多”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