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真情散文
古今名人是怎么过年的?

古今名人是怎么过年的?

作者: 余文写诗 | 来源:发表于2019-02-05 11:59 被阅读16次
    古今名人是怎么过年的?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大家欢聚一起辞旧迎新。古今名人过春节是怎样的情形呢?

    先说说几位古人

    唐代著名诗人贾岛在除夕总结一年诗的创作。据《唐才子传》载,每年除夕贾岛:“必取一岁之作置于几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终年苦心也!’”可见诗人的痴迷。

    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过年时与好友同乐,只见他们天黑之后点起描画的红烛,排起守岁的宴席,友朋列坐其次;席间歌女唱起《梅花》旧曲,大家畅饮新蒸的柏酒,推杯换盏,间或会有行酒令的游戏。 孟浩然虽然四十多岁仍没有官职,四处漂泊,但能够随行处且行乐,生活也过得洒脱。有诗为证:“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引自《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唐代大诗人杜甫落魄一生,曾在除夕回顾过去不得志,展望未来迷惘,有感而发,作《杜宅守岁》诗。其诗云:“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列炬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诗人想在醉酒中度过春节,可是没有钱,这个愿望也没有达到。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刚登上相位,在执行新法初期的除夕,写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千古绝唱。当时他肩负改革的重任,正是雄心勃勃、踌躇满志、大力推行变法之时,这是典型的工作狂,在思考工作中度过春节。

    与唐伯虎齐名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认为,正月初一人人出外拜年;拜年者,并不求其与主人见面贺礼,只是姿态性地投张名帖,表示礼数已到罢了。他在一首《拜年》诗中道:“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明代著名航海家、三保太监郑和,于1405年(永乐三年)被明成祖派遣率舟师通使“西洋”。他前后七次奉使“下西洋”,先后到达东南亚、印度半岛、阿拉伯、东非等三十余国。历时二十八年,因此他一生中有二十四个除夕是在海上或异国他乡度过的,这方面他堪称古人之最。

    1773年春节,正值“乾隆盛世”,清代诗人黄景仁孤独寂寞地一人站在市桥之上,仰望星空陷入沉思。他感到可见的现实之外,似乎酝酿着某种危机正在暗暗向社会袭来,而沉浸在节日欢乐中的人们尚未觉察。不久,清王朝就急剧走下坡路。黄景仁居安思危,展现了文化传统中可贵的“忧患意识”。他在《癸巳除夕偶成》诗中写道:“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苏轼苏辙过春节

    北宋大文豪苏轼于1062年(嘉祐七年)除夕,动了思乡之念,一连写下《馈岁》《别岁》《守岁》三首诗,在《守岁》诗中提出“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的警句。此诗一出,广为流传,堪为后人座右铭。

    惠州三年,苏东坡春节不能回家,郁闷的很,发泄的方式就是作诗。其中一首曰;“晓雨暗人日,春愁连上元。水生桃花煮,烟湿落梅村。小市人归尽,孤舟鹤踏翻。犹堪慰寂寞,渔火乱江村”。

    他的弟弟苏辙有一首《除日》诗:“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十二春秋新罢讲,五千道德适亲书。木经霜雪根无蠹,船出风波载本虚。自怪多年客箕颍,每因吾党赋归欤。”诗中首先描写了除夕之日,家人围坐,畅饮屠苏酒的场景。屠苏酒是一种药酒。现在过年喝酒,一般都是让长者先喝,意味着敬老,但是,古代饮屠苏酒的习惯,是一家人中年纪最小的先喝,年纪越大的越后喝。

    正如晋人董勋所说:“少者得岁,故先酒贺之;老者失时,故后饮酒”(《时镜新书》)因为小孩过年增加了一岁,所以大家要祝贺他;而老年人过年则是生命又少了一岁,拖一点时间后喝,含有祝老人长寿的意思。哥哥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也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旧日紫禁城里是怎样过新年的呢?

    1901年的新年,慈禧太后依然要求按照宫中的旧例,传告京城各王府以及各中央官员的福晋、命妇、格格、一二品大员的女儿进宫陪着慈禧太后一起过年。

    大年三十这天早上,慈禧太后起得比平时要早,皇后等也在黎明时分来到殿上,格格们天不亮就已梳洗打扮完毕。慈禧太后由卧室出来,升座后,由隆裕皇后率众人向太后请安。礼毕,慈禧太后命皇后率领福晋们制作佛前的供花,大公主率领格格等布置佛前供品,直到午膳才忙完。慈禧太后亲自写了二十张尺见方的福、寿字,她要别人照着她写的字去练字。下午五点钟,光绪皇帝率领近支宗室、满蒙各王公及满汉二品大员,至宁寿宫给慈禧太后行辞岁礼。

    光绪退后,皇后便率众人向慈禧太后行礼,由内务府女赞礼官唱导。最后是宫女、太监等叩头。慈禧太后命李莲英每人赏银十两。

    除夕之夜十二点的钟声将过,慈禧太后命众人齐至殿上,排好长案后,由御膳房将事先预备好的各种素菜端上桌,慈禧太后命众人下手做素馅煮饺子,由皇后、妃子、大公主等人拌馅儿,口味咸淡由慈禧太后决定。天刚蒙蒙亮时,慈禧太后命众人退回更衣,重新梳头打扮。很快,众人回到殿上,慈禧太后坐着,命宫女把煮好的饺子端上来,大家一起吃饺子。

    大年初一的上午,慈禧太后升堂入座后,先由格格们顺序前来朝见她。众格格鱼贯而入,给慈禧太后行礼,然后分别侍立在慈禧太后的身边,慈禧太后对她们嘱咐了一些话后,便一一询问这些格格的年龄、学识,问完后,格格们退去。接着,各府第的福晋、命妇朝见慈禧太后,皇后、妃子和皇宫里当差的格格负责招待。

    慈禧太后认为,过年时大家应当快快乐乐庆祝一番,不能闲着,清朝讲究严格的家法,女子应该懂得理家之道,首要会做针线活,于是,慈禧太后就叫皇后、妃子、福晋、命妇各裁一件衣服,然后叫格格们每人缝一件衣服,限两天内交活。

    有的福晋一听慈禧太后的懿旨,心中慌乱,因为她们知道自己闺女针线的本领,有的福晋则希望自己的闺女大显才能。太后叫李莲英传话将准备好的衣料,随同针线笸箩,摆在案子上。慈禧太后说做完针线就可以到台前看戏去,格格们今天只管看戏,那些不会做针线活的格格们,偷偷把衣料交给会裁剪缝纫的姊妹,然后把人家缝好的衣服,摆在案子上装样子。也有不愿弄虚作假的,做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最后,慈禧太后在案前,走马观花似的把皇后、妃子、福晋、命妇做的针线活巡视了一番,由皇后、妃子评定,按等级发给赏赐,以增加过年的喜庆气氛。

    鲁迅过年不热心

    鲁迅先生一向不喜过年,“舍间是向不过年的,无论新旧。”多数年景的除夕,鲁迅都在读书、写作、会友中度过。1925年除夕,鲁迅“往琉璃厂买石印《王荆公百家唐诗选》一部六本”,是夜,编成了《华盖集》,并写了约一千二百的《提记》。

    1929年春节,鲁迅照样忙于写作,白天还去了内山书店会客,当日的日记也只有“晴。旧历元旦也”寥寥数笔。

    1930年庚午春节,除夕这天,鲁迅“托扫街人寄信寄物,贺两家子结婚、生子”。翻阅鲁迅日记,似乎也只有1928年和1931年的除夕是例外。1928年的除夕夜,鲁迅“夜同三弟及广平”在民(明)星戏院看了场名为《疯人院》的电影。

    而1931年的除夕,无疑是鲁迅最为开心的一次,除夕这日,鲁迅不仅允“夫人治少许馔”,邀来好友冯雪峰同饮。饭后,“又买花爆十余,与海婴同登屋顶燃放之”。年过五十的父亲不辞辛苦,带着四岁的幼子爬到楼顶放烟花,可见鲁迅的温情一面。

    再看看几位文豪

    文人过年也总不忘文章事。1915年2月13日,正是除夕,这天吴宓去了琉璃厂,“游于各书肆,坐阅至晚,购杂志数种而归”。

    1934年2月13日,甲戌除夕,正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季羡林当晚写下了《回忆》一文,在当天日记里,他还写道:“对于过年,我始终拥护,尤其是旧历年,因为这使回忆到童年时美丽有诗意的过年的生活。”由于当时的民国政府废除了旧历春节,学校没有放假,这让留校的季羡林倍感孤独,“周围的环境冷冷清清,没有一点‘年味’,自己也没有找到过年的感觉”。相比之下,胡适这一年的除夕过得挺“滋润”。

    1934年的除夕,胡适一连赶了几场饭局。“午饭在欧美同学会,有两局”“晚上到美国使馆吃晚饭”。吃完饭,胡适回家后还打了四圈麻将才睡。

    无论如何,喜庆,永远是春节的主旋律。明代诗人叶颙从气候、日历、树木的角度,写出了春节的欢乐。你看,人们因为高兴饮了过多的屠苏酒,欢笑的声音响彻了云霄。

    已酉新正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春节到了,祝您节日快乐、阖家幸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今名人是怎么过年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lqv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