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赵文元《药瓶子》解读

赵文元《药瓶子》解读

作者: 花叔 | 来源:发表于2023-01-27 12:02 被阅读0次

赵文元《药瓶子》昨日得了榜一。看了之后,觉得写得很棒。

01:文本分析

试着分析一下:

三组:老人,儿子儿媳孙子,老人所见所听(屋内苍蝇,药瓶;屋外葵花、沙枣、乌鸦,麻雀、公鸡、昆虫等),构成了这部小说。

最后三叔出来收尾点破亘古难题:老病死。老且病而不死,是自己和家人痛苦的根源。

人都是想活着的。老人也是。小说中明显体现的是下面一次(老人所见):

“一嘟噜一嘟噜红红的沙枣熠熠生辉。他的喉咙吃力地吞咽了一下。”

儿子一家也写了出来:

“儿子那厢的窗台下堆着一大堆葵花头,在阳光下冒着淡淡的热气,被十五岁的孙子和儿媳掏成了凹窑。葵花籽快把母子俩屁股下的小板凳埋起来了。他瞅了好久身子单薄的孙子,又瞅了干瘪的儿媳一会儿,目光就移向了正用叉子翻晒葵花皮(脱了籽的葵花头)的儿子。儿子红光光的头顶正冲着他。他觉得腿和左肘颤抖起来……”

借由老人的视角,我们知道“孙子单薄,儿媳干瘪”,似乎活着不易

老人预感到并害怕死亡:

“传来呱呱的乌鸦叫声……他打了个冷颤,腿和左肘颤抖得更厉害了。……气喘如牛地听着乌鸦呱呱的叫声。等听不见了,把拐棍当啷一声靠在炕沿上。……他垂下头,搭在大腿上的手指蠕动着,慢慢地收缩到掌下不动了。又过了一会儿,两只手攥紧起来,转头盯着枕头顶上的那堆药瓶子。

这里老人似乎由害怕转为思索,然后盯着瓶子,双手攥紧。老人在想什么?自杀?活命?

之后老人“咽下最后一把药后,他从滚到地上的那两片药身上收回目光,长长地瞅了一眼窗外。南粮房的烟洞上落了一只麻雀,叽叽喳喳叫了几声,又落下一只,两只亲亲热热地叫着。”

这里“长长地”似乎深含眷恋。这个药是自杀的?

老人费力躺下休息。“他感到右手背下压着了什么,摸了摸,是那堆腾空了的药瓶子,就把药瓶子一个一个地往褥子下面掖。忽地,他停下手来,过了一会儿,又把药瓶子一个一个掏出来,又堆成一堆,右手盖在上面,眼睛不安地望着屋顶。”

这里老人心绪改变,故意摆在一起,而且不让人动——后文可以看到,他最后把它们推到地上发出声响,是为了叫人。

儿子来看他时,说这多碍事,想收起来,他不让,“儿子往开拿他的右手,感觉到他的右手不让他动,纳闷地看了看他,给搪瓷缸子里续上水,把暖水壶放回柜盖上,转身往出走时又看了一眼那堆药瓶子。”

这里儿子注意到了反常。估计和儿媳商量去了,因为“没过几分钟,竹门帘一晃,儿媳进来了。盯了他一眼,就盯着那堆药瓶子走了过来。走到了炕跟前,目光才从那堆药瓶子上跳开,在他的脸上惊慌地游移着,问他怎么喘得这么厉害?”

之后“他的眼紧盯着竹门帘。竹门帘上一会儿就浮现出开诊所的刘江笑眯眯的脸来。院里院外一有脚步声,他的心就咚咚直跳。”

为什么?怕人发现自己的计策——老人吞了药,这药是向医生要的去死的药?

孙子来看他,“他不张嘴,瞅着孙子摇头,右手吃力地抬起来,抓住孙子端着搪瓷缸子的手腕。”

他要对孙子说什么?是委屈还是眷恋?

但孙子明显没理解,"挠挠头",说了两句话,“转身往出走,砰一声把门带上了。他听着孙子去了那厢,一会儿,蹦蹦跳跳跑出了院子。”

孙子没理解死亡,或没料到死亡?或不在乎爷爷的死亡?

最后天有些黑了,“他想看见窗户上的亮光”“他想拉着电灯”,说明他潜意识还是不想死。

“屋里越来越黑,他的肚子里越来越响。……除了一两声狗叫,睡梦中的鸡的一两声呓语,他什么也听不见。他的右手无意间碰到了那堆药瓶子。他休息了一会儿,使劲儿把那堆药瓶子往地上一拨,啪啦啦一阵乱响后,屋里又静得吓人。他静听了一会儿,又剧烈地喘鸣起来,手又往炕下拨东西,好一会儿,把头旁边的搪瓷缸子拨下了地,当啷啷一阵响后,屋里又静得怕人。他止住喘鸣静听。猫头鹰怪叫了一声,一定是住在村外树林里的那一只。他又喘鸣起来,想把枕头扔下地,但拽不动。他的喘鸣里夹杂上了听不清楚的话。他又动手解扣子,想把褂子丢下地去……”

这一段发生的时间应该是在半夜或后半夜,因为鸡叫犬吠的清晰可闻都在人静时分。他往下拨瓶子,是为什么?自然是惊醒别人。可是没人来,于是他拨了好几次。这里满满的欲望是让人来。如果要寻死,默默地去死就好了。又或者死前感到害怕,想要叫人,再见一面。又或者是惧怕死亡,想找人来救自己。但无论怎样,没有人来。

老人死了之后,儿子来,“一进门,趔趄了一下,站住了。等药瓶滚动的声音消失了,才往屋里走。”见到老爹死状,“儿子迟疑了一会儿,试探地叫一声爸,停了停,连叫了两声爸,一声比一声高,一声比一声急促。然后闭上嘴,站了站,把碗往炉台上一撂,扑在父亲身上放声哭起来。”

注意这里的描写细致,而且给不同解读留了空间,可以说儿子悲痛,但如黑体字所示,儿子先试探,再连叫,然后“闭上嘴,站了站,把碗一撂”,才扑到身上哭起来。也可以有另一种内涵。

“儿媳慌忙进来,踩着了药瓶子,差点儿滑倒。站稳了,扫了一眼地上,拿起门背后的扫帚,小心地把药瓶子都扫到炉旮崂,把搪瓷缸子捡起来,放在柜盖上,站在儿子身后也大哭起来。”

这里也是。可以有不同解读。而且扫瓶子,是为了预备人来不要滑倒。已经做好了准备。

邻人来了,三叔点题:

“你们不要哭了,这是喜事呀,要不,老人大躺下了,他遭罪不说,你们也遭罪呀!我要是这样回首(死的过程)的,一定要儿孙们给我唱大戏来庆祝。快不要哭了。”

邻人“瞅着炉旮崂咦了一声说,那么多药瓶子。三叔叹一声说,你想呀,拿药当饭了

值得玩味。三叔这话,正着理解反着理解都行。正着理解,没批评儿子,反而劝慰。反着理解,三叔是在点儿子不孝:老人都拿药吃了,你们不愿意照顾,不想遭罪。

儿子看见了那碗粥,有一半倒在了炉台上,又哭起来,说,爸,你咋就空着肚子走了!儿媳也哭起来,说,都怨我,饭做得迟了。”

这里值得玩味。饭是半夜送来的,可能是葵花打的久了。因为之前儿媳说:“你忍忍饿,把那堆葵花都打完才能做饭了,要不,明天葵花籽就焖坏了。”

但真是这样吗?因为孙子之前进来还说过这样的话:“饿了?呵呵,我去催我妈赶紧做饭。”

而且那时老人“听着孙子去了那厢”,要么孙子没说,要么儿媳妇没当回事儿,要么故意的。

说孝顺吗?半夜不给饭。说不孝吗?文章里面儿子儿媳来了好几次,来得勤,看得勤。

02:解读

所以,通篇看下来,小说可以有两套理解方式:

老人虽然渴望生存(看到沙枣也吞口水),但看到儿子儿媳生活不易(儿媳干瘪,孙子瘦弱;葵花坏了就没进项,连吃的都不顾上做两口,直到半夜才忙完),预感死期(乌鸦叫),所以盯着药片,决定自杀。儿子儿媳来看自己,自己都不舍(流泪),吃了药(这药可能是村医生给的别的可自杀的药)后,肚子里越来越响(可能是药效发作了,可能是自己预感到死期来临)所以发出动静让儿子儿媳赶紧来(或者见最后一面,或者赶紧让他们给自己擦身子穿老衣)。

老人渴望生存(看到沙枣也吞口水),看到子女流泪(可能是说不来的生存欲望),肚子里饿的越来越响(饿的象征)往地上扔东西,但没人来。儿子儿媳不给饭吃,而且来看他,都是“在门口站了站,才向他走来”,最后他死了,才姗姗来迟,都是先准备好(儿子站一站,儿媳妇扫瓶子)才哭。

第一种可能更符合文本。第二种也能说得过去。

但我觉得混杂第一种和第二种的理解才最有意思:既不舍生,又不得不舍;既想孝顺,由不得不忍心让老人受苦;三叔既不得不埋怨子女没照顾好老人,又不得不承认这苦难的现实他们根本没法照顾好。这样,才是最高的悲剧:人都没做错,但悲剧就是这样发生了。老病死,本身,就是悲剧。

03:评价

文章描写细致入微,全篇没有什么废话。是完成度很好的小说。

但我总觉得个人风格不够。放在简书,够了。但如果印成书籍,我不知道会有多少豆瓣分数。同类型的小说,同样的描写,太多了。不出众。湮灭在茫茫大海里。

而且,我反而觉得三叔出场那一段有味道:

你们不要哭了,这是喜事呀,要不,老人大躺下了,他遭罪不说,你们也遭罪呀!我要是这样回首(死的过程)的,一定要儿孙们给我唱大戏来庆祝。快不要哭了。

……

三叔叹一声说,你想呀,拿药当饭了。

……

三叔端起那碗粥,张开双臂把两人往屋外拥,说,不要哭了,走,去那厢给我寻麻纸去,再准备个盆,咱去烧倒头纸。等那些事一件跟着一件来了,就顾不上烧倒头纸了,老人一上路就得受小鬼的刁难。走。

……

三叔转头看了看说话的人,回过头来说,你们看,这就忙开了,不要哭了。

这是在别处见不到的。我非常想抄袭借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赵文元《药瓶子》解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lts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