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有时候是“告别”的意思,有时候又是“再次相见”的意思。但无论怎么理解,都契合我对故宫的感情。故宫在我心中是一个很奇妙的存在,我爱故宫的历史厚重、爱他的一草一木、爱他勾古连今的神秘,也爱他雕梁画栋的建筑……
我想去了解故宫的每一个角落,去倾听这座无与伦比的宫殿中的每一个故事。昔年那些赫赫有名的皇城宫阙,都如烟云般消散。阿房宫、未央宫、大明宫,无一例外地在光阴中倾颓衰败,或干脆毁于战事人祸,成了遗址、废墟,而今我们能看见的最大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宫殿群,只剩下这紫禁城。红墙绿树琉璃瓦下见证着几百年来的风霜雨露,有欢喜,有荣华富贵,但更多的是在这深宫中的无奈。故宫的建造透露出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技术和先人的智慧,它将建筑和中国古代的思想完美的结合,令人惊叹。
故宫不仅仅是从天安门、端门、午门开始的,沿着中轴线次第展开的宏伟建筑,它更是一个与人有关的存在。了解故宫不单单是看它表面上的建筑,更重要的是透过建筑去了解那段历史和人物。无论站在故宫的哪一处,我们都能想象出他们的样子,再用心一点可能还会去想象他们昔年生活的动静和轨迹,这是多么奇妙的感觉啊。“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几百年过去了,想想他们那时的生活可能大多都是不快乐的吧,巍巍宫墙禁锢了他们的一生,重重宫门断绝了关于远方的念想。纵然享尽荣华富贵,但朱红炼狱,珠玉为枷,一生之中再无别处可以栖息,最后只不过是笼中鸟。故宫里生活的男女老少,都是承载着孤独,心机,定有无数向往自由的人,想跳过红墙,去见识一下外面那些丰富多彩,富有生机活力的场面,小商小贩的吆喝,美食的诱人,风景的怡人......这都是在红墙内的人想见到的,纵然宫内的建筑再华美,再艳丽,再像不同风景处的一些景物,也终究不是一模一样的,自然的更让人心旷神怡。
故宫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当我看到《我在故宫修文物》时,不仅感叹于文物的精巧,还被其中的工匠精神深深打动,“择一事,终一生”的精神正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当我看到《故宫100》时,深深沉醉于故宫每一个地方的故事当中,不时幻想自己身处几百年前的紫禁城中,去见证当时的历史进程;当我看到《大故宫》时,跟随闫崇年老先生的讲述走进故宫中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极具代表的历史事件;当我看到《故宫新事》时,了解了养心殿的修缮工作有多么精细和复杂,看到了现代人为了保护古建筑所作出的辛勤努力,这部年更的纪录片会伴随我一起迎接紫禁城600年生日。我爱故宫,我的一个梦想是成为故宫的志愿者,从聆听故宫的故事到给别人讲述故宫的故事,我羡慕在故宫工作的人们,他们的工作可以拥抱几百年前的历史,从文物中倾听紫禁城的诉说,可以在金水桥前骑自行车,工作时和工作后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工作中像是穿越百年,在红墙琉璃瓦下干着最古老的工作,工作后又穿梭在北京现代化的大都市中,多么美妙的体验啊。
一句话,是告别,也是迎接。一座城,是往事,更是未来。再难相见,它属于过往,不属于现今。它无从追忆,也无从怀念。它满目恢弘,又满是疮痍。在它面前,我们始终是过客。再次遇见,去故宫,是每个人一生必须践行的约定。当念想成为现实,这相遇就变成一种似旧还新的再见,一次期待已久的会面。再见,故宫。在每个人的记忆里,它都可以永恒。时光漫游于幽深的宫殿,古老壮美的风景翩翩掠过,历史再一次回归寂静,朱红宫墙角落一处青苔的叹息,恰梦醒时分,大幕落下。百转千回,一代代王朝更迭,一朵朵娇颜零落。生命陷落于紫禁城,在限定的街巷内行走。或徐或疾,唯殊途同归。紫禁城,就像一出真实的幻梦。它是历史留给后人的恢弘乐章,提醒我们正经历着世间变幻和无常。
再见亦是再见,许下一个诺言,待紫禁城迎来600岁时我们北京见,希望我能见证把壮美的紫禁城交给下一个600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