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宽、余闲。
贫穷和忙碌是一种心态和能力的匮乏。稀缺是一个心理问题,而不是资源问题。
如果你想要什么,不要等急需的时候才去要而要提前积累。
稀缺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
稀缺会俘获大脑,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会强行侵入我们的思想之中。
对稀缺的感觉取决于可用的资源和我们自身的体验。
带宽就是心智的容量,包括两种能力,分别为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稀缺会降低所有这些带宽的容量,致使我们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还会减弱我们的执行控制力。
稀缺心态是一切稀缺的根源。
专注的“得”与管窥的“失”。
对一项事物的专注会抑制竞争意识。这种现象称为目标抑制,它是管窥现象背后动作的机制。
权衡式思维
余闲就是我们在拥有很大空间,不存在稀缺心态时的产物,也是我们在资源丰富时进行资源管理的特定方式。
余闲给了我们无需做选择的自由。一个人的富有程度与他所能舍弃之物的数量成正比。
稀缺不仅提高了失误的成本,也为人们创造了更多机会去犯下错误,做出不明确的选择。
识解,在认知过程中,大脑会利用大量的环境线索去理解视觉数据。
穷人的答案更接近于经济学的理想情况。
借用。当人们面临资源稀缺时,就会通过借用相应的时间和金钱来应对突发事件,从长远看借用会进一步加剧稀缺。
现时偏见。我们会将未来的利益作为代价,过高的估计即刻的利益。
稀缺尤其是管窥心态,会让你搁置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比如整理办公室做结肠镜,检查写遗嘱等,这些都是很容易为我们所忽略的事情。
俘获我们的稀缺就存在于当下,它所产生的管窥负担,令我们带着短视的眼光做人做事。
避免落入稀缺陷阱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拥有余闲,尤其是要建立起应对突发事件的缓冲机制。改变心态,才是人们逃离稀缺陷阱的唯一希望。
稀缺陷阱就是某人的行为有助于稀缺形成的一种情况。对稀缺进行放大的行为就像复利一样,会使最初的稀缺变本加厉。
稀缺陷阱并不限于实物资源的短缺,它的根源在于对资源的错误利用,从而出现了实际的短缺。稀缺陷阱就是一直在落后一步,一直在偿还上个月的支出。
当有了管窥心态时,我们就只能局部的暂时性的解决问题,如果长时间的经历这种最后关头,我们就会一直处在所谓杂耍状态。制定计划很重要,但并不紧急,而这类事情正是管窥心态导致我们所忽略的事情。
生活在稀缺陷阱之中,你所拥有的就会比实际应拥有的更少。
逃离西区陷阱需要的不是偶尔表现出来的警醒,而是持续永恒的警醒,一种在任何时间里都能抵御所有诱惑的能力。
稀缺陷阱尤其会令人感到心酸的就是它会让人产生一种感觉,只要再多一点资源就能摆脱欠下的所有债务,就能逃离这个恶性循环。
问题的核心在于余闲的缺乏。
贫困也就是稀缺心态,是导致无能的原因。
设计有效的预警机制,让穷人提早为未来做准备。
余闲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多是浪费,太少又不能应对突发事件。只有存在余闲,大家才不会全神贯注在迫近的截止日期上,也会去关注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任务。
融资收购虽然饱受争议,但的确能提高公司的业绩。逻辑很简单,收购这些公司,然后使其陷入债务压力,将这些公司从资源充裕状态转化到稀缺状态。主管们会因此开始投入关注,在花钱时更加谨慎,并为公司带来更高的收益。
对组织而言有一种解决办法就是对余闲进行明确的管理,确保余闲的存在。
商业组织拥有足够的洞察力,能够识别出哪些才是真正稀缺的资源,真正理解稀缺管理的复杂性和做好稀缺管理。(红花日本料理)
应对稀缺,要在付出和带宽充裕时开始行动,最重要的是要留有应对突发事件的余闲。
把重要的事情拉入“管子”视野就能缓解稀缺带来的不良后果。当带宽有限时,让“疏忽”等同于“默许”也是个不错的办法。节约利用带宽是对稀缺进行管理的重要内容。
只要有可能就要将警醒性行为转变成一次性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