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把“存在”理解为一种状态。这是一种永恒不变的状态。是灵魂的状态。 这种状态可以是快乐,悲伤,欢欣,怨恨,孱弱,强壮,可以是善,同情,怜悯,理解,喜悦,爱,宁静,平和,也可以是恐惧,紧缩,匮乏,忧郁。真实的我们不仅是这个身体,更是这个状态。当我们以一个状态存在时,生命就以这个状态流经外在的事件,外在的人事物。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由我们自己决定我们是什么。看我们想体验什么。比如,我选择那个喜悦平和的状态,我决定以喜悦平和的状态存在,那外在的事件无论是什么,我都以那个喜悦平和的状态流经它,体验它,或许其中有一点小小的起伏,但依然是喜悦平和状态内的波动,而不会是其它。我经历事业的成功,我是喜悦平和。我经历钱财的损失,我是喜悦平和。我经历失恋我是喜悦平和,我开始一段新的关系,我依然是喜悦平和。反之,如果我是恐惧紧缩的状态,那外在经历什么,我都是恐惧和紧缩的状态。
“你的灵魂只关心行事时的你的存在,无论你行的是什么事。”
我们可以自己列出一些描述状态的词汇,比如“定静,平安,爱,喜乐”等等,挑选你最喜欢的,作为你的状态。当你经验外在的事件时,就去感受这个状态,以这个状态去选择,去行动,去体验,去经历。这就是成为真实的自己,成为我本来的样子,以灵魂行于世间的样子,这也是我们修行的目的~成为那个状态经历生命,而不仅仅是作为身体的那个你经受生命。
对于“行在”,我们可以理解为“行动”,在台湾版《与神对话》中译为“做事”。当我们以为我们只是这个身体的时候,我们就会认为只有“行动”才能达到一种状态。于是我们总是处于“行动”中,持续不断的去做一些事情,期待行动的结果能带给我们一种状态,比如“富足,安全,喜悦”。行动和事件交互作用,随机产生结果,也就是无常。无常带给我们随机的状态,你今天升职加薪,就是“欢喜”状态,明天遇到挫折,就是“沮丧”的状态,后天又可能因朋友的离去而陷入“痛苦”的状态。
身体是我,那个状态更是我。身体不由我选择,但作为什么状态存在却由我来决定。行在是身体的功能,存在是灵魂的功能。存在是永恒的,行在是变动的。所以别去做,去成为。
而且,“存在吸引存在,而且制造经验”。你的内在状态吸引(影响)相同的外在世界的状态,外在世界的状态带来相应的事件,供你经历体验这个状态,增强你原本内在的状态,这是个螺旋上升的生命状态。这里有一点儿绕,伙伴们用心感受一下。这句话里蕴含了修行的真谛。
以上是今天共读中,大家对“存在”和“行在”的探讨,整理出来,供群里伙伴们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帮助或启发。
~~参考《与神对话一》209-213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