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考虑钱,我想去某个欧洲国家念书,整日看很多书、天文地理;或者自己开个cafe,早晨买菜、下午浇花、晚上看月亮,为来的每位客人准备精致的食物和咖啡。
生活空闲时想尽快开始忙碌,忙碌起来之后又想要诗和远方。听高晓松在广播里描述,他爷爷在他奶奶去世时种下一棵白玉兰树,奶奶的骨灰埋在树下。一到春天,一朵朵白玉兰花亭亭如盖,爷爷每年都会带着他们去看奶奶,讲述他们的故事。“亭亭如盖”四字栩栩如生,仿佛我就站在延展的树枝下,看白玉兰身上安静的光泽,细嗅能闻到阳光中的沁香,感受着这一瞬间的“亭亭如盖”。多么美好的纪念方式啊,我为这脱俗如梦般的平静祥和而感动不已。
想到小学在《感悟》上看到一篇描述树和故人的亲情故事,与种树纪念不同,那篇文章作者睹物思人,有物是人非的悲怆感。我当时看了之后哗哗哭了好久,还念给同宿舍的朋友听。生命和生命之间的连结连续,原来在很早的时候就带给我感动。以一个生命承接纪念前一个生命,悲伤又温暖。
下暴雨的时候,我洗了个桃吃,这是我今年吃过皮最薄最甜最软的桃了。把粉色透淡黄的表皮慢慢撕开,皮的另一边是接近毛巾的质感,毛糙又温暖,让人忍不住想抚摸。光滑晶莹柔软的桃子一口咬下,香甜可口,汁水丰沛。我一边吸溜着桃子,一边看外面大雨滂沱,一瞬间有美猴王在石洞中看花果山瀑布的情趣来。
在图书馆借了本傅天琳的诗集《果园、大海》,我睡前读时,突然能明白为何有诗歌。脑中情感汹涌澎湃、梦中大量混乱的碎片闪闪发光、想法天马行空,这根本就是无法用细节或逻辑去记录的。有时只有没头没尾的一个词或半段话:“丹橘般的心啊” 或是 “我的笑变成香蕉,变成石榴,变成月亮和太阳挂在树梢”,这些诗句就像“亭亭如盖”一般,带我漂浮在空中,为我描绘出梦中的世界。
最近看的另一本书《Blink》中讲了作者和专业食物品尝家的一次聚餐,其中描述到这两位专业美食家“不光是在吃东西,而是在思考食物。她们做着关于食物的梦。和她们共进午餐就如同和马友友一起逛街购买大提琴,或者一早被带到Giorgio Armani家中刚好碰见他在决定当天穿什么。... 她们会把吃到十分好吃的食物时的状态描述成 “When Harry Met Sally”中在熟食店中的画面... 在品尝浓缩咖啡时会说 ‘它很好,但不棒。它缺少了整体红酒般的质感,它太多木头味了’..." 我立马沉浸在这段话中,细细去回想其中的“红酒般的口感”和“木头味”,身体都变得轻盈了。我幻想着和马友友一起去逛大提琴商店,和美食家共进午餐...我能想象,如果这一切发生,带来的冲击灵感——是我第一次置身于雪山、或是花一整天漫步于毕加索的画中。
如果说最近的生活会因为什么而感动,就是这些拼凑了我做梦的碎片。夜晚无梦,却可以在清醒时做梦。
我总是爱笑,
泉水和百灵都是被我羞走的,
我的笑转瞬间变成香蕉,变成石榴,
变成月亮和太阳挂在树梢。
我的欢乐把我的眼泪也挤跑了,
脸上再没有它的位置。
我笑着安慰我的心:忍耐吧,
只有这里,才是苦难最安全的归宿……
——节选傅天琳《心灵的碎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