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这一张章一步证实了,孔子是一个学而知之的人。
康子送了孔子一些药材,孔子根据当时的礼仪,施以礼节之后,然后收下了。然后说:我还没有根据文献的记载,掌握这种药的药性,所以我现在不敢去尝这种药。
生而知之者一进行对比,就可以理解到孔子其实是学而知之者。他不想由于自己没有学过或者没有掌握的东西而去做,产生各种过失,造成对自己不利的影响。
那再收下之后,孔子会怎么做呢?
我想他会这样做。在古代的文献中找到这个药的药性。再把药性和自己身体的状况进行比对,看自己是不是适合这种药,是的话就先尝尝以验证效果。效果好就继续尝试,效果不好就自己总结,判断出为什么不好。
所以,虽然本章只有这一句话也没有讲后文到底如何。但是根据《论语》的前后文,是可以判断出孔子可能的言行的。孔子不是那种说这个药的药性,我不了解,就把它扔到一边,永远束之高阁的人。他手里有了实践的材料,之后他会去相应地实践。去掌握她还没有掌握的东西。只是在当下他不知道的东西,他需要等知道了再去实践。
从这个角度还可以另外解读出,在孔子的那个时代,已经不是人人懂医的那个时代了,孔子这样的学识渊博的人,也不能对身体的各个方面都考察的十分细致,也没有对各种药材的药性都掌握得驾轻就熟。
所以说,孔子其实是掌握了一种方法,这是学而知之者的一以贯之的办法,让他在面临所有自己不知道的事情的时候,可以敏而好古,从前人的学识里,得到当下所应该采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