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01123听书笔记:《中国古代的游侠》

20201123听书笔记:《中国古代的游侠》

作者: 幸运星小燕子 | 来源:发表于2020-11-23 06:13 被阅读0次

    所谓「乱世出英雄」,游侠们真实而活跃的年代,往往是中国历史上乱世。游侠的起源,就是在中国最早的乱世,春秋战国时期。

    游侠是从哪来的呢?这要从「士」这个阶层的说起。

    所谓「士」,就是一批地位比较低的贵族。一方面,他们文武兼修,接受过良好教育。另一方面,他们没有实权,在社会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甚至生活都开始变得窘迫。于是,一些士人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或者实现心中的抱负,开始在乱世中四处奔走,希望能得到大贵族的赏识。

    这些士有擅长文的,也有擅长武的,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考证,「好文者为游士,尚武者为游侠。」最早的游侠,就是一批尚武的士人。

    既然是刚刚开始分化,这个文武其实分得并不彻底,所以在春秋战国的很多人物,哪怕是我们印象中的文人、儒生,往往身上也会带着尚武的侠气。

    比如孔子,在今天我们的想象中,孔子既然是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一定是一位文质彬彬的忠厚长者。实际上,根据历史记载,孔子的父亲是赫赫有名的武将,最出名的事迹是曾经靠双手托举城门。估计是因为父亲的遗传,孔子的身高在185以上,并且孔武有力。孔子在教授学生的时候,有六门主要的功课,被称为「六艺」,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指的是射箭,「御」指的是驾驶马车,这两样都是从战争中演化出来的。春秋时代的军队以战车为核心作战单位,战车上一般是三个人,中间是指挥官,另外两个人,一个负责驾车,一个负责射箭。有人开玩笑说,孔子的六艺如果对应到今天,「射」、「御」两项就应该是轻武器射击和装甲车驾驶。

    春秋时代的儒家,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都是文弱书生,反而带有武人的气质。孔子的得意门徒子路,他的一生更像一位游侠。

    子路比孔子小九岁,性格直爽喜欢武艺,他第一次见孔子的时候,帽子上插着雄鸡的羽毛,俨然是个赳赳武夫。孔子问他喜欢什么,子路说,我喜欢长剑。

    之后子路被孔子的学识和人格魅力所折服,拜在孔子门下,随孔子周游列国,忠心耿耿保护老师。子路性格直爽、勇敢守信,连孔子都说,如果有一天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想要坐着木筏去海上漂流,愿意追随他走的,应该就只有子路。

    后来,子路去了卫国,成了卫国大夫孔悝的家臣。再后来,卫国发生了一场政变,叛军把孔悝给劫持了。身在外地的子路听到消息,立马跑回去营救孔悝。这时的子路已经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但是他依然勇敢地和叛军战斗,只可惜寡不敌众。在交手时,叛军砍断了子路帽子的带子,子路说:「君子死不免冠」,我即使死,也必须戴着帽子,于是整理帽带,慷慨就义。

    今天来看,子路的一生,完全可以拍一部武侠电影。

    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还有比儒家侠气更浓的,那就是墨家。

    墨家的创始人墨翟,也就是墨子,是一个充满着英雄主义理想的人。墨子对大禹很崇拜,他佩服大禹可以不顾自己的地位和财富,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伟大的治水计划。在墨子看来,自己所处的时代纷乱无常,既然大禹都能亲自投身于造福后代的治水事业,那么,救天下于水火,解万民于倒悬,也自然成为墨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所以墨家有一句口号,叫做「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很像是金庸小说中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而且,墨家不只培养弟子的侠气,还建立了一个严密的游侠组织,从今天的角度看,完全是武侠小说中的一个门派。

    墨家弟子达数百人之多,最高领袖被称为「巨子」,有着绝对的权威,一般由集团中公认的贤者担任。墨家纪律严明,执法如山,其成员被称为「墨者」,大多来自社会下层。他们以吃苦为荣,平时只穿短衣草鞋,或研究学问学习墨家思想,或奔走四方宣传墨家主张。而到了打仗的时候,他们又会积极投身到守卫弱国的战斗中。

    春秋末年,楚国要攻打宋国,墨子让自己的三百个弟子守城,自己则孤身前往楚国,软硬兼施,最终说服楚王放弃了攻打宋国的计划。墨子在回去的路上经过宋国,赶上下雨,墨子想进城门避避雨,守城的官员不认识墨子,反而将他拒之门外。墨子也不抱怨和解释。

    墨家的第三代巨子叫孟胜,他的故事也很有侠风。孟胜和楚国贵族阳城君的交情很好,并且帮阳城君防御城池,后来楚国发生内乱,阳城君出逃,孟胜却选择留在城中坚守,他把巨子之位传给了后继者,然后从容赴死,随之殉难的还有一百多位墨家弟子。

    儒家和墨家在春秋战国并称「显学」,是诸子百家中影响力最大的两个门派。用今天的眼光看,这两个门派都有意培养弟子的侠风,帮助了游侠的兴起。

    除此之外,春秋战国时期还流行着另一种风气,那就是大贵族们争相开始供养门客,这也给游侠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对古代的游侠来说,做食客是他们的首选。他们投身到大贵族的门下,贵族给他们提供衣食住行的便利,游侠们则凭各自的能力为他们效力。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有礼贤下士、广招宾客的贵族,其中最出名的是「战国四公子」,也就是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和赵国的平原君。他们当时都收养了几千门客,很多都是游侠。

    最著名的故事,就是「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个故事的梗概你肯定也了解。公元前257年,秦昭王出兵攻打赵国,赵国向魏国求助。魏王派将军晋鄙带领十万大军去救赵国。秦王得知后大怒,表示谁敢救赵国,日后一定攻打谁。魏王心中惧怕,就命令大军暂停救援。赵国只好派使者向信陵君求助,信陵君很委屈,他已多次请求魏王出兵,但都无果。最后他请魏王的宠妾帮忙,偷出兵符,亲自率领十万大军打败秦军,拯救了赵国。

    其实,在这段历史中,两个游侠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信陵君原本没有想到要去偷兵符,他一开始只打算带着手下门客,奔赴战场与秦军决一死战。路过城门时,信陵君碰到了游侠侯嬴。是侯嬴劝他不要用这种近乎自杀的方式,而是去偷魏王的兵符。拿到兵符后,侯嬴又提醒信陵君,那个魏国大将晋鄙不一定会乖乖交出指挥权,所以请信陵君带上自己的朋友朱亥,以防万一。

    后来信陵君将兵符拿给晋鄙看。晋鄙果然不相信信陵君,结果朱亥从衣袖里取出一只重达 40斤的铁椎,一椎将晋鄙砸死了。信陵君这才拿到兵权,整治军队,攻打秦军。秦军被击退,邯郸得救,保住了赵国。

    侯嬴因为年迈,没有和信陵君一起去应战,但是他在信陵君到达军营的那一天面北自杀,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忠心。

    司马迁在《史记》中,只记录了侯嬴悲壮的行为,却没有说到他为何自刎。后人猜想,这是侯嬴报答信陵君的方式,毕竟窃取兵符是大罪,和秦军厮杀也极其凶险,信陵君此行,是九死一生,那我侯嬴就在你踏上这条九死一生的道路之前先去赴死。这样,纵然信陵君战死沙场,或是被魏王杀头,至少有这个门客能陪他共赴黄泉。

    这个故事后来被广为传颂,侯嬴和朱亥也成为侠客形象的代表。李白有一首著名的诗叫《侠客行》,描写的也是这段故事。在李白的诗中,侯嬴也是这样的一种形象,把自己的诺言看得比生死更重,甚至比五岳更重,在后人看来,这种信义是侠客的最高道德标准。

    游侠投身在贵族的门下,既解决的日常生活的问题,也让他们有了机会参与更高级别事务,这是先秦游侠最常见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后世常说的「侠客」,这个称呼,最早就是因为游侠投身于他人门下为客,受人供养,所以渐渐被叫起来的。

    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于游侠,并不都是夸奖,也有反对的声音。比如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他就批评说,游侠仗剑杀人,那就是暴民,世人根本不应该把他们当做廉洁勇敢的象征。韩非子甚至提出,「儒以文犯法,侠以武犯禁」,都应该被管理起来。

    但是一直到了汉朝初年,国家对于游侠都十分宽容。因为汉代的汉代那些开国功臣,很多人自己就是游侠出身。比如张良是韩国贵族,一心想要报灭国之仇,曾经雇佣大力士刺杀秦始皇。韩信在年轻时,带剑四方奔波,完全就是一个游侠。就连汉高祖刘邦,他在年轻的时候也做过别人的门客。而且刘邦特别仰慕信陵君,做了皇帝以后,每次经过魏国的国都大梁,他都要去拜祭信陵君的墓。刘邦的性格豁达豪放,所以他也对当时的一些游侠极为宽容。

    另一方面,刘邦取得皇权之后,大肆分封同姓诸侯,那些被裂土分封的刘氏子弟或出于政治野心驱使,或出于骄奢淫逸的需要,纷纷模仿战国贵族公卿,大肆豢养宾客,重新兴盛的养士之风给了游侠新的土壤。

    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汉朝初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游侠最活跃的年代。以至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记录这个时代的时候,特意撰写了一篇《游侠列传》。

    可是,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用最多篇幅描写的一位游侠,恰恰代表着游侠时代的落幕。

    郭解可以说是个「侠二代」,他的父亲就是个游侠,在汉文帝的时候被处死了。

    郭解年轻时心狠手辣,为图一时之快曾杀过不少人,不惜豁出命给朋友报仇。他藏凶犯、铸假币、盗掘坟墓,做过不少犯法的事情。不过郭解为人非常讲义气,常常救人性命而不求回报,而且为人很公正。郭解的外甥仗着他的势力欺压别人,被人杀死,郭解了解情况之后,认为错在自己的外甥,就放走了凶手。

    洛阳有人结仇,城里数十个贤豪从中调解都未能解决。有人请出了郭解,最终解决了纠纷。

    仰慕郭解的人越来越多,都要为他效力。城中的少年和邻近县里的豪杰,常会在夜里前来拜访郭解,请求把他家里的门客请到自己府上供养。郭家门口停的车子,常常有数十辆之多。

    郭解的势力,招来了朝廷的忌惮,汉武帝为了扩充茂陵的人口,下令让各地资产在三百万以上的富户搬到茂陵居住。郭解家的资产虽然没有那么多,但是搬迁的名单里却有他。大将军卫青亲自出面替郭解辩护,称郭解家贫,不符合搬迁的标准。汉武帝听了说:「一个布衣百姓竟然能请动将军替他说话,可见他家并不穷。」郭解无奈,只能搬家,他走的时候,送行者竟然为他出资千余万,远远超过汉武帝制定的富豪标准。这几乎是民间在和皇帝叫板了。

    后来有儒生批评郭解,郭解的门客听后大怒,就把这个儒生给杀了,并且还割了他的舌头。这件事情给郭解酿成大祸。这件事情虽然不是郭解亲手所为,但是朝廷认为,郭解不用下命令,就有人主动为他杀人,这件事比郭解自己杀人还严重,最终郭解被判处大逆无道之罪,并因此而被灭族。

    归根结底,是汉武帝无法忍受在一个普通百姓在自己眼皮底下,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集团,尤其还是一个暴力集团。

    郭解的死,成为游侠衰落的一个标志。司马迁都感叹,从此之后,虽然号称侠客的人很多,但是大都傲慢无礼,算不得数。

    在统治者的压制下,真正拥有游侠精神的人已经渐渐逝去,此后的大多数所谓「侠客」,不过是居住在民间的豪强。

    所以,《史记》之后的史书,再也没有《游侠列传》了。为游侠这个群体立传,司马迁既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人,可能也是最后一个人。汉代之后,以游侠当做生活途径的人,也就是「职业游侠」,几乎就没有了。

    不过汉代之后紧接着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迎来了三百多年的乱世,这样游侠有过短暂的复兴。

    像很多我们今天熟知的三国名将,都是游侠出身。比如曹操的大将夏侯惇,十四岁从师学武,他的老师别人辱骂,夏侯惇就杀了那个人,然后逃亡在外,也因此名声大噪。曹操起兵时,夏侯惇和族弟夏侯渊,各自聚集了上千人响应曹操,成为最早追随曹操的队伍。其他的三国名将,像是典韦、许褚、甘宁,也都是游侠出身。

    不过,在这三百多年乱世中,游侠们容易出现也容易消失。倒不像是郭解那样,被朝廷消灭,而是在乱世中,游侠更容易建功立业,所谓游侠的生活,往往只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段经历,一旦有机会,他们就能封侯拜相,改换门庭。

    到了唐代,中国重新迎来了统一,在和平繁荣的盛唐年代,竟然又冒出一群人以「游侠」自居。不过,这些人往往是贵族子弟,他们聚集成群体,名义上说自己行侠仗义,豪迈洒脱,实际上每天无所事事,过着纸醉金迷、游手好闲的生活。

    唐代大诗人韦应物就是一个典型。韦应物少年的时候,正是盛唐时期,因为是贵族子弟,十五岁就被封为唐玄宗的侍卫,可以出入皇宫,陪伴皇帝。平日里,韦应物依仗皇帝的宠幸,和一帮无赖少年横行乡里,祸害百姓。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亡蜀地,韦应物没了官职和俸禄,开始立志读书,最终学有所成。后来,韦应物做到了苏州刺史,在任上颇有政绩,造福一方,用另一种方式实现了少年时空喊的抱负。只不过这时,他已经不是游侠了。

    韦应物后来也留下不少诗作,反思自己年少时的浪荡行径。从韦应物的诗中可以看出来,盛唐时期的所谓「游侠」,已经成为贵族子弟奢靡生活的调味品,成为标榜炫耀贵族气派的方式。空有其名,无有其表了。

    不过,这也造成了另一个结果。贵族子弟们虽然没有游侠的行为,至少都标榜游侠的精神,在他们的带领下,唐代人从上层到民众,都有一种风气,对游侠充满了向往和崇敬。所以描写侠客的唐诗和唐传奇特别多,侠客们虽然在真实世界中越来越少,但是在文学中的地位,却被捧得越来越高。

    在唐朝之后,统治者对于游侠的控制越来越严格,游侠的生活空间也几乎被挤压到不存在,连空有其名的游侠,也渐渐消失了。

    有趣的是,此后的文学作品里,描写的侠客则越来越多,不过此时的文学也渐渐发生变化,侠客渐渐向着当权者靠拢。比如著名的《三侠五义》,这部小说里,侠客都围绕在包大人的身边,既为统治者效了力,又实现了自己济世救民的理想。今天我们还能听到评书《飞龙传》和《明英烈》,这两部评书,干脆直接把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描绘成武功卓越行侠仗义的侠客。侠客和权力,在故事中找到了一种妥协的方式。

    当然,有着侠义行为的人,还是能在历史上找到的。一直到了民国时代,人们也乐于传颂侠客。民国时期有一名女子叫施剑翘,她的父亲是一名军人,在军阀混战中被直系军阀孙传芳的部下俘虏并处死。施剑翘用了十年时间,最终找到了机会,刺杀了孙传芳,为父报仇,并且她在刺杀孙传芳之后,并没有逃跑,而是一边等待警察到来,一边向围观的人解释自己行刺的目的。在法庭上,施剑翘陈述了自己的复仇历程,最后说道:「父亲如果战死在两军阵前,我不能拿孙传芳做仇人。他残杀俘虏,死后悬头,我才与他不共戴天。」这件事情引发了当时舆论的轰动,人们将施剑翘称为「侠女」,连冯玉祥、李烈钧、于右任这样的政治人物都出面,呼吁放了施剑翘。最终,当时的民国政府主席决定特赦施剑翘。

    这可能是真实的历史上,最后一个被称为侠客的人。

    我听过一个有趣的说法,侠这个字,一边是单立人,一边是个「夹」。所谓「侠」,就是夹缝中的人。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侠客们确实一直生活在夹缝中。

    在先秦,他们就被夹在贵族和平民之间;在汉代,他们被夹在民众和朝廷之间;在盛唐,他们被夹在想象和现实之间。即使是在文艺作品中,他们也往往被夹在自由和秩序之间。

    人们向往侠客那种锄强扶弱、快意恩仇的人生,却又总担心,侠客会不会成为一把失控的剑,反过来伤害社会的秩序。这种矛盾,不仅出现在中国的文学中,就连蝙蝠侠的漫画电影,也在讨论同样的话题。

    直到今天,这个问题也没有一种令人满意答案,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历史上的统治者,更愿意让侠客们越来越少,而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却愿意创造更多侠客的故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01123听书笔记:《中国古代的游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mfk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