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矛盾”的中国人

“矛盾”的中国人

作者: 浙师大蔡伟 | 来源:发表于2019-02-02 23:27 被阅读598次

    楚国有一街头小贩,因为在街上卖两种兵器,结果创造了一个流行久远且影响深广的成语:自相矛盾。也创造了一个哲学概念:矛盾。虽然这个小贩总是被人嘲笑,但倘若活到当下,说不定还能获个诺贝尔奖什么的。

    我之所以想起这个楚国人,缘于一张照片:一个看上去像是农村的中年汉子,正在贴对联。上联是:上班  能挣钱方有饭吃;下联是:退休  能吃饭就能挣钱;横披(俗作“批”字,实应“披”字):分工不同。说明什么?退休也是一种工作?我知道作者的意思可能是指退休后只要活着就有退休工资或养劳金可领。但确实有很多人退休后还在劳碌奔忙,几乎比在职时更忙。其实职场芸芸众生,无不在年轻有活干时,叨叨着抓紧退休,可以不干活;真的到了退休的时候,却又恋恋不想离岗,好有活干。这种矛盾的心态,几乎时刻都在中国人身上萌生。

    不过要论最矛盾的中国人,当数叶公了。叶公是谁?很多人都望文生义,以为是一个姓叶的老人,其实大谬不然。叶公姓沈,名储梁,是春秋时期楚国叶县的一个县令,故称叶公。他以喜欢龙而出名。因为他对龙的喜爱,而感动了一条小龙——究竟多大,我也搞不清楚,肯定不是一条成熟的大龙。大龙谁还会真的的去拜访叶公,把叶公吓得屁滚尿流的。爱龙又怕龙,有毛病吗?中国人中又有多少个人不是这样的呢?

    笔者同事说起她的老母直摇头。说她活蹦乱跳的时候,总说活着没什么意思,不如早点升天好了。但有一回得了场重病,却怕死得很,要她的子辈孙辈轮流值班陪同,谁要是陪护期间睡着了,她捞到什么就向陪护的晚辈扔什么。因为她怕黑白无常来抓她。但一旦病好了,就又碎碎念念地唠叨:还不如早点死了得好!

    还记得候宝林的一个相声:说一个信佛的老太购得一尊佛像,遇一小伙问她,佛像多少钱买的,老太太正色道,不能说买,要说请。小伙改口问,花多少钱请的。老太太气呼呼地说,就这么玩艺儿,居然花了她数十大洋。对佛的敬畏与亵渎如此自然地统一在老太太身上,没毛病。

    生活中类似的案例实在太多了,只不过有些矛盾令人心寒:卖豆腐的不吃自己做的豆腐,因为吊白块用多了;卖猪肉的不吃自己养的猪,因为猪吃了太多的瘦肉精;卖禽蛋的不吃自家家禽下的蛋,因为苏丹红含量太高……这就是学者所谓的互伤模式。

    中国人的这种矛盾作派在教育界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大家都觉得应试教育不好,口诛笔伐,欲令其遗臭万年而又万劫不复。但背地里,大家又全力以赴,暗中较劲。最终整出一条至理名言:轰轰烈烈开展素质教育,扎扎实实进行应试教育;或者开门搞素质教育,关门搞应试教育。明知开展户外活动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增进学生的友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又怕学生出事担责,就禁止学生走出校门投入大自然。有个学校还整出了一条类似于“二十一条军规”的校规:凡要带学生出校门活动的,必须申请;凡申请出校门活动的一律不批。令人哭笑不得,师生只能蜗在校园,无路可走。

    当这种矛盾出现在官员身上,就不仅仅是黑色幽默可形容,它会变得十分可怕。有这样一幅漫画:某官员搂着情妇瞎搞,满屋都是贿物贿金,而电视上正在播放的却是该官员在慷慨激昂地做反腐倡廉的报告。这个官员的矛盾言行严重侵蚀着党的肌体。

    其实人本来就是个矛盾体,男女阴阳,气血盛亏,性格刚柔;动如脱兔与静如处子;一方面窥视别人的隐私,一方面又努力保护自己的隐私……因此,有矛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种矛盾最终导致人格的分裂,导致阴谋的丛生,导致人生的悲剧。

    卖兵器的楚国小贩先夸自己的矛无坚不嶊,又夸自己的盾无器可破,最终陷入矛与盾争斗的两难境地。可是,他不过是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而在不同层面上进行了夸张而已,并没有主观恶意。我们可以教训他: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前后抵触。但也要考虑那个时代没有多少促销手段,语言上的某些夸张可以理解,不可否认的是现代人的夸张比楚国小贩厉害得多了,而且现在还创造了一个新名词:忽悠。因此,欲批楚国小贩,不如先拿面镜子照照自己,看看自己是否也存在这种矛盾。

    但愿从此以后中国人身上少些矛盾,至少矛盾产生以后能够认真地反思!

    (加老夫微信,观二百二十篇简书。微信号:zjsfdxcw)

    “矛盾”的中国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矛盾”的中国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mie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