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秦腔正宗”的李正敏
朱玉林
李正敏从艺46年,被誉为“秦腔正宗”,形成了独特的“敏腔”艺术。京剧艺术之师梅兰芳称他为“西北的程砚秋”。
熟悉李正敏的秦腔迷都知道,他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工作,先后担任过该院秦腔团团长,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陕西涌现出来的影响颇大的秦腔表演艺术家,被誉为“秦腔正宗”。
陕西人爱看秦腔戏,而李正敏的唱腔自成体系,抑扬顿挫,张弛有致,做到慢而不散、快而不赶,既刚柔相济,又跌宕起伏,以哀婉清丽见长,形成了独特的“敏腔”艺术,特别受的人们的喜爱。
李正敏从艺46年,被誉为“秦腔正宗”,形成了独特的“敏腔”艺术。
李正敏最初的简历是这样介绍的,李正敏(1915~1973),男,有名秦腔演员。原名正堂,字艺华,陕西省长安县人。12岁入正俗社学艺,拜高登岳、党甘亭为师,学小旦、正旦。
他从小就喜欢学秦腔,勤奋好学,不墨守成规,20岁即驰名西北。擅演剧目甚多,以《五典坡》《二度梅》《白玉瑱》《玉堂春》等著称。
观众评价他的唱腔韵味醇厚,节奏鲜明,唱法精巧细腻,并重视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
王绍猷先生所著《秦腔记闻》一书里,对李正敏高度赞扬说:“歌唱动人。余音袅袅,回肠荡气;歌喉婉转,耐人寻味。
李正敏代表作有《五典坡》《白蛇传》《玉堂春》《二度梅》《白玉钿》等,特别前三本被誉为李氏三部曲。
1935年,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为他录制了八张唱片,不仅使“敏腔”这朵奇葩得以在更广泛的天地里传播,也为秦腔艺苑保留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绝响。
自此,“秦腔正宗”“秦腔皇后”的美誉传播各地。京剧艺术之师梅兰芳称他为“西北的程砚秋”,赞赏有加。
李正敏在《五典坡》里塑造的王宝钏深入人心,妇孺皆知。难怪人们提起李正敏就想到王宝钏,简直把王宝钏与李正敏分不开了。
《五典坡》是秦腔一出好的传统剧目,经过李正敏先生的演唱,更是得以广泛流传。
在《五典坡》的《探窑》这出戏里,他的声腔艺术得到充分的展示。关于“老娘不必泪纷纷”这一板戏的唱腔艺术,可以说是一代之绝唱,直至目前,还没有人所能达到。
在表演上,他把王宝钏由温顺、娇媚到坚毅、果敢的反抗性格,塑造得惟妙惟肖,荡气回肠。
尤其是在唱腔风格上,杂糅百家,博采众长,终于探索出独树一帜的声腔体系“敏腔”艺术来,至今流传广泛,影响百家,被秦腔界誉为“百年不遇的演唱神话”。
在唱腔艺术和秦腔音乐的改进上,他是做过一番努力的。他博采众长,认真学秦腔前辈艺术家的唱腔艺术,不论生、旦,只要有长处,他都细心地琢磨、推敲、探索,融化在自己的唱腔之中。
他不但向前辈学,还经常观摩同辈苏育民、李正华、区艺华、张正荣等名家的演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丰富自己的唱腔。
建国后,他进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先后担任过该院秦腔团团长和演员训练班主任职务。
李正敏从艺46年,但活跃在舞台上的时间,仅20多年,后20年用在了艺术管理和教学上。他以能育天下可育之才为荣,门下招收了大量学生,并悉心传授,诲人不倦。
在李正敏先生去世29年后的2002年,由民间自发创建的“之师李正敏纪念馆”,在他的家乡白
鹿原奠基,这是国内一座以民间集资形式为戏剧表演艺术家修建的纪念馆。奠基那天,闻者趋之若鹜,许多名伶、观众,一边高唱秦腔,一边慷慨解囊,余音绕梁三日不去。
一些名唱段,脍炙人口,有“秦腔正宗”之誉,世称“敏家”,对后辈秦腔演员的演唱艺术影响颇大。
李正敏曾当选为陕西省代表、中国政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理事。
谈谈你的李正敏“秦腔正宗”之誉的看法。
网友评论